時間:2017-05-06 14:05 作者:桂浩明 來源:http://news.10jqka.com.cn/2017 瀏覽量:
委外是指委托外部投資機構進行投資,主要集中在私募和信托,贖回也就是將資金收回。
這幾天,“委外贖回”成為市場上的一個高頻詞。很多人在談到近期股債雙殺的行情時,都提到了它。要講清這個問題,需要先從“委外”說起。
所謂的“委外”,習慣上是指一些銀行將其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部分資金,委托銀行體系之外的基金、信托、券商等進行投資的行為。在低利率的環境下,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等,比較容易拿到廉價的資金,將這部分錢用于委托投資,也是其應對“資產荒”的一種重要手段。不過,此舉在具體的操作上,通常都會存在放大杠桿的狀況,因此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最近,央行決定加大金融機構的去杠桿操作,要求商業銀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范疇進行考核。此舉的影響在于,過去那種“委外”業務較少受監管的狀況不能再延續了。商業銀行通過“委外”實施杠桿投資以獲取利差收益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也就走到了盡頭。既然“委外”業務受限,那么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想到的自然是要贖回那些“委外”投資。當這種行為大規模出現時,“委外贖回”潮也就到來了。有人認為,現在金融市場上就有這種狀況。
對于“委外”的規模到底有多大,目前還缺少相應的權威數據。一般認為可能在4萬億元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投向了固定收益類品種,一般認為投資股票的可能在500億元左右。按理來說,由于我國固定收益市場的風險相對還是比較可控的,即便出現部分“委外”產品的贖回,也不至于發生大的問題。幾百億元股票理財產品的贖回,對一個每天成交幾千億元的市場而言,也很難造成很大的沖擊。但問題在于,一旦各個銀行都要求贖回“委外”,必然是會對市場的流動性產生影響,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收益率走高,在股市中則形成個別品種的異常波動。進一步說,當債券收益率有明顯回升時,不但對債市構成了壓力,也使得人們聯想到要求提高股市的風險補償,這就往往會導致“股債雙殺”出現。其道理,和升息時的市場所作出的反應有某些相似之處。
顯然,雖然“委外贖回”只是部分資金由于監管條件發生變化所帶來的結果,從長遠來看,清理不規范的“委外”業務,不但是去杠桿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因此是很必要的。但是,金融市場由此受到一定的陣痛,恐怕也是難以避免的。
其實,這方面的問題并非是現在才發生,自“委外”納入MPA考核范圍后,銀行的贖回量逐漸增加。一些“委外賬戶”出現投資虧損,同時其資本充足率也有所下降,部分銀行股在3月份股價就出現了下跌。問題還在于,當“委外贖回”不斷升溫時,股市又是處于題材股炒作的后期,本來就要進行調整,而贖回事件在這時就成為一個不小的做空理由。原本基本屬于銀行體系內的“委外贖回”,就這樣引起軒然大波,令人唏噓不已。
話說回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應該說正是當初“委外”業務的野蠻生長,才導致了如今予以規范時所出現的問題。如果現在不清理“委外”,以后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換個角度來說,“委外”的大量存在,不僅僅是導致風險放大,還會造成資金的表外空轉,使之難以進入到實體經濟中。這顯然是不符合金融發展的大方向。
所以,從宏觀調控的角度來說,規范“委外”業務帶來的是短期沖擊。它對于營造金融市場平穩運行的氛圍,具有積極的作用。隨著“委外贖回”壓力的逐漸過去,市場還是會回歸到正常運行的狀態,而且因為健康程度提高了,其自身的價值也就得到更好的顯現。無論是債券投資者,還是股票投資者,都是一件好事情。
作者系申萬宏源(000166)證券首席分析師,這篇文章將委外贖回講的很清楚。
時隔一年半,商業健康險個人稅收優惠試點再有新進展。近日,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將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范圍實施的通知》(以下簡
近期,壽險公司陸續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2016年非保險子公司的相關數據。根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顯示,目前已有前海人壽、中國平安、泰康人壽、中國太保、合眾人壽等險企披
自4月至今,大盤調整已經淹沒了一季度的上漲,滬指年線甚至已由紅變綠。不過,雖然市場氣氛低迷,但保險股卻走出了靚麗的獨立行情。 最為顯著的就是新華保險(601336),從4月19日以
A股保險板塊一枝獨秀。 5月10日,上證綜指報收于3052.79點,跌0.90%,再創1月16日以來新低。在盤面一片碧綠中保險板塊逆勢翻紅,四家A股上市險企中國人壽(601628.SH)、中國平安(601318.SH
保監會9日發布《關于開展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排查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險機構重點梳理合規風險、監管套利、利益輸送、資產質量、資產負債錯配等風險點。 《通知》提出,
截至昨日收盤,保險股板塊在過去的14個交易日中,除了5月5日微跌,板塊指數實現全面上漲,個股表現不俗。對這一現象,券商分析人士認為,這在預料之中。并且,多家券商發布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