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財經365 >主頁 > 財經 > 國內 >

中西部新型經營主體不盡人意 農業合作社“多而不規范”

時間:2017-05-11 13:34 作者: 經濟參考報 瀏覽量:

  今年的“一號文件”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農業經營主體的完善是重要環節。從記者在多地的調研看,三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問題。

  當前,家庭農場面臨著與市場有效對接的問題。自2013年“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以來,由于它能實現適度規模經濟,在農村得到了迅猛發展,不過它主要依靠家庭勞動力,在對接市場時還是困難重重。

     在安徽北部看到,淮河兩岸的家庭農場比比皆是,這里每畝土地的年租金已超過1000元,這些家庭農場為了對接好市場,很多是和合作社、農業企業聯手創市場。安徽省阜南縣56歲的家庭農場主苗少金告訴記者,單個家庭的勞力有限,要把農業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都包下來,是不現實的。以他為例,近年來從村民手里流轉了80畝耕地種植黃梨,生產量比以前大大增加,如果僅靠他家去闖市場、賣果子,風險實在太大。現在他聯系了一批同行,采取“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方式,才有專門的人員跑市場,有效地降低了市場風險,提高了家庭農場收入。

  相比家庭農場,公司化運營的農業企業雖然有專人跑市場,但卻存在兩個很難克服的問題。一方面,雇傭的農民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安徽省阜南縣農委副主任蔡明勝對記者說,由于不是種自己的地,同時農產品又不像工業產品一樣可以標準化檢驗,農民干活效率大多比一家一戶生產或家庭農場低,有些農業企業因此出現虧損。

  另一方面,適宜耕種的土地依然是農民的“命根子”,不少農業縣土地流轉難以成規模,如陜西關中平原的扶風縣土地流轉率僅16%。從事農業管理30多年的甘肅省景泰縣農牧局經管站站長尚站新對記者說,如果把土地長時間交給農業企業,不少外流農民擔心老了回到農村后,靠一年幾百元的流轉費活得太艱辛,這種心態在耕地條件比較好、城市就業比較難的欠發達地區農村尤其常見。相比之下,以農民自己生產為基礎的合作社就沒有這樣的負面效應。

  據了解,“合作社+”既有專人跑市場、又不影響農民的生產經營權,以合作社為紐帶的“合作社+農民”“公司+合作社+農民”已成為欠發達農村數量最多的新型經營主體。這些經營主體本應強有力地帶動農民發展,但是多數“合作社+”卻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記者采訪發現,安徽、湖北、陜西、甘肅能有效帶動農民致富的合作社在四省均不到20%,很多縣在10%以下,像甘肅省有一個縣2482家合作社只有40家能起帶動作用。

  農業合作社“多而不規范”

  記者發現,“合作社+”起不到應有的帶動作用,主要是因為做不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多數合作社像“露水夫妻”,利來則聚,利盡則散。

  在中西部多個農業縣調研發現,當前的農業合作社大多數是最近10年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在山區還是平原,這些農業合作社都是“多而不規范”。如陜西深處秦嶺腹地的一個縣,目前有農業合作社128家,但是完全規范運作的一個也沒有。位于關中平原的扶風縣有農業合作社650家,運作比較規范的僅占20%。據陜西省農業廳統計,到2016年底全省共有合作社4.2萬家,其中只有2000多家是夠得上省級示范條件的規范發展的合作社。

  目前,農村合作社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可以共富貴、不能共患難。絕大多數合作社與農民的關系黏性不強,與農民沒有建立起農產品保護價收購制度。當農產品市場比較好的時候,還能聚在一起發展,當市場滯銷時,無法做到風險共擔,就各奔東西了,社員與合作社的約束關系十分松散。

  二是大部分合作社缺乏規范、透明的財務管理制度,只有“收入-支出”的流水賬,沒有完整的會計資料。西部一個縣農業局農經站站長對記者說,縣里的合作社沒有專業會計,包括信用社在內的金融機構都不愿意給合作社貸款,除非有信譽的機構擔保。陜西省委農工辦公布的2016年金融支農調查顯示:全省近81%的農業合作社希望得到貸款支持,但只有0.7%能獲得貸款。

  據了解,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監管不嚴。由于沒有一個機構切實對合作社的市場退出負責,使得現有的合作社“魚龍混雜”,貌合神離的“露水夫妻”比比皆是。

  據記者調研,當前各地對合作社的管理存在漏洞,工商部門只管注冊登記、農業部門只管認定和業務指導,誰也不管合作社的市場退出,客觀上使得合作社只有生沒有死,造成大量“空殼合作社”。陜西一個平原縣的農經站站長對記者說,該縣在工商局注冊的農業合作社有630多家,但是愿意接受農業部門指導的只有150家左右,有些合作社只是徒有其名,有的只為獲得國家的專項補貼。據記者調查估算,中西部多數省份至少有15%的合作社沒有運作過,成為“空殼合作社”。

  由于監管不力,運作正常的合作社,不規范的地方也非常多,尤其是合作社的理事長,缺少監督后,能否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辦事,完全靠自覺。近年來出現一些合作社搞非法集資事件,凸顯合作社監管的不足。據記者調查,2014年、2015年,僅陜西關中就有多家合作社理事長涉足非法集資。有一位理事長在被判刑三年后,竟嫌出獄早、擔心被社員追債,要求法院判他30年。在這些事件中,都存在相關部門的監管缺位問題。


相關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