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騰訊、京東、融創、蘇寧宣布戰略投資萬達商業,以340個億拿下了14%的股權。
野馬財經注意到,此次四巨頭主要是從萬達的其它投資者手中接過的股份,雖然不是直接注入現金流,但實則緩解了公司一大燃眉之急——私有化重新上市期限。
當然,資本市場沒有慈善家,馳援萬達的各路救兵,也都有著自己的考量。
王健林的命門
四家巨頭入股,萬達商業一夜之間收獲了340個“小目標”,不知道王健林的心情如何。而萬達集團1月30日發布的一份澄清公告,令外人頗為感慨。
這份公告中,對于與騰訊等投資合作,萬達集團隔空喊話稱不會“選邊站隊”,不會“做傷害其他方利益的事”。不知道曾經的首富,被人評論為“選邊站隊”會是怎樣的滋味,但眼下的萬達,確實有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解決——回A退出協議。
2016年,赴港上市不到兩年的萬達商業就選擇私有化退市,但私有化資金并不是萬達自掏腰包,而是與投資機構簽訂了一份協議,若2018年8月31日前無法在A股上市,萬達需回購全部股份,還得支付10%至12%的利息。如今,距離當初約定的期限只剩7個月,時間已經迫在眉睫。
以萬達目前的狀況,如果無法按時完成協議,那么資金鏈需要承受的壓力要增加很多。于是,四大巨頭連夜馳援,從其它投資者手中接過了股份之后,也將上市約定時間推遲了5年,為萬達贏得了充裕的轉圜余地。
根據最新的協議,上市截止時間被推遲到2023年,上市地點也從A股放寬為不規定地點;協議同時要求萬達商業不可以更改其主營業務,且2019年租金的凈收益要達到190億元,否則給予其現金補償。
對于以上內容,野馬財經也與萬達集團取得了聯系,截至發稿,并未得到回復。
值得注意的是,萬達集團官網公告中表示,萬達商業將更名為萬達商管集團,1至2年內消化房地產業務,且萬達商管今后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各方將推動萬達商管集團盡快上市。這一變動與房地產公司上市趨嚴的政策也相符合。
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那個“先賺一個小目標”,“這應該算中等意思”的王健林暫時消失,這倒與曾經的孫宏斌有幾分相似之處。不知二人相見,是否會英雄相惜。
騰訊的心結
但凡對互聯網稍有關注的朋友,看到“騰訊+萬達”這樣的字眼,腦海中一定會閃現過“騰百萬”三個字。
2014年8月,萬達與騰訊、百度共同出資成立飛凡電商,高達50億元人民幣的首期投資,一度轟動了整個互聯網。只可惜,鳳頭豬肚,沒有豹尾。2016年7月7日,飛凡的工商資料悄然變更,百度、騰訊的名字消失,只留下萬達孤零零的身影。
不過,前述合作的無疾而終,并沒有影響雙方的再度牽手。騰訊不僅自己豪擲100億元拿下萬達商業4.12%的股份,而且帶上了自己的緊密戰友京東,對于此次的入股不可謂不重視。
這背后的因素旁人自然明白,就像社交之于阿里一樣,電商對騰訊來說,也是其久攻不克的一塊心病。無論是QQ網購、拍拍網,還是易迅,雖然有著強大的流量優勢,但業務層面一直不慍不火,難有起色。
在互聯網電商格局基本成形,正面強攻很難撼動的情況下,股權并購成為了下一個選擇。這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2014年初對于京東的投資,雖然與行業霸主仍有著不小的差距,但畢竟“京東之后,再無京東”。近年來,騰訊更是與京東一同,連續入股唯品會、永輝超市,總耗資超過140億元。
如今二者再度出手,騰訊以100億元持有4.12%股份,京東以50億元持有2.06%股份,與萬達成功聯姻,前路到底如何?
利益交織,各取所需。中國電子商務中心主任曹磊曾稱,與阿里相比,騰訊布局新零售晚了一拍,但現在頻頻出手,受大勢所趨之外,也是自身開放賦能的需要,而商業是萬達最核心的資產,但萬達的數字化轉型沒能取得很好的突破,借助互聯網巨頭也能實現資源互補。
孫宏斌的野望
騰訊解心結,那孫宏斌呢?畢竟“騰蘇京融”中與萬達淵源最深的還屬融創,雖然合作不是最早的,但錢花的確實最多的,加上這次的95億,融創共撒出超530億人民幣。
去年7月,融創以438.44億元的價格接手萬達商業13個文旅項目91%的股權,據《中國企業家》報道,萬達該項資產交易案,王健林只找了孫宏斌,后來介入的富力地產折價接管了萬達76家酒店,孫宏斌則補了100億的差價,有錢任性。
當然,錢不是白花,孫宏斌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從公告上來看,融創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變化,2017年起銷售額已經攀至全國房企第四位,賣房子融創做的還不錯,但要發展文旅和商業地產這種短板項目,有人相助或許能事半功倍。
孫宏斌自己也承認,房地產下半場需要往縱深發展,要投資消費升級、美好生活,而投資萬達就是投資美好生活。2017年的并購也讓孫宏斌搭建起了有關美好生活的體系,圍繞房子、樂視電視、萬達城甚至萬達廣場。
“愿賭服輸”,是對樂視的交代,“雙贏”則是入股萬達的意義。2018年1月30日,花旗銀行發布報告指出,對此次投資并不感驚訝,認為融創入股萬達商業策略正面,補充融創在商業物業上的缺口,也能夠與行業巨頭建立更長遠的合作機會。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從實際情況看融創入股萬達,有助于后續融創積極參與商業地產項目投資和文化旅游地產項目投資,也可以和萬達形成更深的合作,本身具有共贏效應。但是融創作為并購大王雖大肆挺進,也需要關注其本身“重資產”的包袱,畢竟萬達正想卸下這個包袱。
張近東的平衡術
四大戰投方中,早在2014年,騰訊就曾是“騰百萬”組合的一員;融創也在2017年底接過萬達的盤子;京東近日來則一直動作不斷,且與騰訊一同投過永輝超市等諸多項目。唯獨蘇寧的身影,在這樣一份名單出現,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所以意外,是因為蘇寧與阿里的關系。2015年8月10日,阿里斥資283億元戰略入股蘇寧云商,成為第二大股東;與此同時,蘇寧認購了140億元阿里新發行股份,交叉持股足見雙方的親密。
且就在2017年12月27日,馬云個人旗下云鋒新創還曾斥資10億元入股蘇寧金服,一度被外界解讀為兩者關系的進一步升溫。
更有意思的是,2017年12月11日,蘇寧云商宣布出售了550萬股阿里巴巴股票(出售后仍持有2000余萬股,占比0.81%),套現62億元,凈賺32億元。此舉之后一個多月,蘇寧旋即與騰訊、京東一道,斥資95億元,拿下萬達商業3.91%股份。
蘇寧方面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線下豐富的場景資源是蘇寧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萬達商業擁有完善的商業廣場物業資源以及豐富的品牌商戶資源,具有較大的線下入口價值。與之合作,其能提供足夠數量的優質門店。
其同時表示,阿里巴巴是蘇寧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以后也還會持續加深與之在聯合采購、天貓旗艦店運營、物流服務、O2O融合等領域的戰略合作,持續提升雙方的合作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至于說情理之中,在于張近東絕非甘居人后,只知求田問舍的許汜。
十余年前,家電業的龍頭還是國美,黃光裕也三年問鼎大陸首富。面對強勁的對手,張近東就曾放言,“馬拉松賽跑總要有人在前面,只能說他是階段領先,絕不是第一。蘇寧從來不說自己是老大,但也絕沒有說過我們是老二”。
然而,命運總是如此愛開玩笑。2008年,黃光裕因非法經營、內幕交易等問題被調查,壓在蘇寧頭頂的一座大山剛剛松動,一家名為阿里巴巴的企業卻橫空出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業態,對包括家電在內的零售行業進行了摧枯拉朽式的顛覆。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一代霸主,身為江蘇人的張近東對“悶聲發大財”五個字可謂無比熟稔。于是,主動靠攏,合作共贏成為了最終選擇。
正所謂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隨著線上零售格局的逐步固化,包括馬云、劉強東、雷軍在內的互聯網原生大佬都提出了重返線下的理念,一個彎道超車,至少是縮小差距的機會就這樣擺在了在全球范圍內擁有3645家自營店面的蘇寧面前。
蘇寧人士也對野馬財經強調,在決定投資萬達之前,就已知曉京東和騰訊均會參與,但不存在“合投”一說,更不存在所謂選邊站隊,而是有自己的商業邏輯。
除了此次戰略投資之外,實際上,自2014年騰訊入股京東,阿里入股銀泰以來,巨頭之間便動作不斷,蘇寧、永輝超市、大潤發、唯品會、 紅旗連鎖,以及正在停牌,投資方若隱若現的海瀾之家……
各方砸出的資金已經突破千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的好戲已經輪番上演,各方的勢力格局也不斷發生著變化。
至于未來,是當下的霸主阿里笑到最后,還是騰訊系后來居上,亦或是一眾線下大佬各自為營,錢或者時間總會給我們答案。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