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份起就開始瘋傳滴滴要進軍外賣業務,近日終于隨著網上流傳的“滴滴騎手招募令”的照片得以曝光。
據記者了解,滴滴已經在包括深圳在內的多個城市開始布局,但是首個上線的城市或為無錫。但滴滴進軍的真正意圖,或還是圍繞出行領域。
高頻到低頻的轉換
近日,滴滴自有共享單車品牌“青桔”在南昌正式上線,滴滴共享單車平臺也同步上線。目前,南昌用戶可通過滴滴平臺騎行青桔單車和ofo小黃車,二者都支持免押金騎行。
事實上,自2017年下半年,滴滴在托管小藍單車開始,滴滴已正式入局了共享單車。對于滴滴的重大意義在于。這是一個從高頻應用到低頻應用的轉換。
這似乎是滴滴不得不做出的選擇。自網約車新規實施以來,雖然快車、專車、順風車等模式已經漸趨穩定,但新規對車、人的高要求,導致新規實施之后,司機大量流失。滴滴發現,快車類業務充滿了不確定性。
相比起來,滴滴專車、神州租車等為代表的B2C模式更有前景。但是面對著越來越嚴峻的流量的競爭,滴滴迫切需要拓展一個新的陣地,讓用戶登錄滴滴的次數更多一些,再多一些。這邊有了滴滴入局共享單車,并在一系列的克服了牌照受限等種種限制下,滴滴最終獲得了成功。
而就發家業務而言,滴滴雖然其第一大應用的地位輕易撼動不了,但依然有諸多的競爭者,尤其是最近的低頻類對手美團的加入,對滴滴依然是個威脅。甚至有評論說,美團只要加大補貼力度,就會贏來司機和用戶。
但有專業交通界人士對記者表示,補貼短時間內是可以快速贏得用戶,但車輛調度和運營體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要長期獲得用戶的信賴,還是看平臺的運營調度能力。這一點上,滴滴顯然已經形成了相對深厚的基礎。
對于滴滴進軍外賣業務,很多人認為這是滴滴在面對美團的對抗做出的應急反應。
滴滴早期投資人王剛曾評論稱,今天美團和滴滴的競爭不僅僅是出行的競爭、外賣的競爭,而是BAT之后的“次級流量入口”之爭。
滴滴入局外賣勝算幾何
滴滴的“老朋友”Uber,倒是在2014年就面向美國推出了外賣業務。原本是作為Uber一系列實驗性服務的一部分,不過,高速的增量率使Uber在2016年將外賣業務做成獨立的App
UberEats推出市場,目前已至少覆蓋全球近29個國家。
如果從Uber的發展來看,從網約車到外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對于滴滴的布局,有市場人士直言“看不太懂”,認為這破壞了滴滴一直以來的垂直體系建立的理念。
事實上,這不是滴滴第一次染指外賣業務。更早之前,多家媒體就曾報道稱,滴滴試圖接觸外賣市場的另一重量級玩家餓了么,但之后雙方似乎并未達成合作。2015年11月,滴滴戰略投資餓了么,占有董事會一席。
曾有人預計,滴滴由此可能會發展高端外賣,不會跟美團直接競爭。
但從招聘廣告中透露出的信息可以看出,首先,滴滴的外賣員不大可能是用滴滴的汽車和司機資源,而是(電)單車外賣。這一點從招聘廣告上用的車型便可明了。
而單車送外賣這一點,結合滴滴對于共享單車的布局,其實充滿了想象。當前,共享單車企業都想繼續通過投放新的單車,包括電單車等來穩固或者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但是多個城市都已經對共享單車的投放數量有明確的限制。
滴滴會否有可能借此作為共享單車的突破口?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思路。
除了外賣,滴滴其實還在進行更廣的布局。就在3月7日,北汽集團與滴滴出行在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深入開展在新能源汽車運營、大數據應用、出行服務、定制車及換電等領域的業務合作,共同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應用,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此外,滴滴在租車業務的布局已經1年時間 有余。滴滴出行CEO程維曾對記者表示,滴滴將投入10億元以及更多精力在分時租賃領域。并表示滴滴的關鍵是“要做對用戶有價值的事情。”
照此思路,滴滴外賣也好,將來也有可能出現滴滴快遞、配送、生鮮到家等等,其實都好理解。總之,有需求,有流量,或許就會進入滴滴的新的邊界之內。
畢竟,與滴滴最終在當初網約車爭奪大戰中獲勝的時刻相比,一切都已經變了。
本文“滴滴美團開戰!市場人士直言“看不太懂”!”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m.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