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團王興在飯否上爆料稱,“孫正義大帝正在努力促成滴滴和Uber的全球合并”。這暗示未來出行市場將會出現一個估值超過千億美元的巨無霸公司。
軟銀推動滴滴和Uber的合并,想要終結滴滴和Uber之間的戰爭,做全球出行市場的“皇帝”。就當前滴滴和Uber的發展情勢看,雙方合并可能性很大。
王興爆料滴滴Uber合并(圖片來自baidu)
滴滴Uber若合并,軟銀將成大贏家
滴滴和Uber全球合并,最大受益者將會是軟銀,除了結束肆無忌憚的燒錢競爭,軟銀還將通過滴滴和Uber控制全球出行市場,成為寡頭。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軟銀在網約車領域的投資已經超過了200億美元,其中,滴滴和Uber占據了大頭,分別獲得100億和77億美元的投資。
其中根據業內人士估算,軟銀目前持有滴滴大約14.5%股份,預計軟銀投資Uber資金到位后,約占據15%左右的股權。也就說軟銀在兩者合并之后將會成為新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軟銀孫正義(圖片來自baidu)
滴滴和Uber的合并將為軟銀省下一大筆錢,因為補貼大戰實在耗不起。據了解,Uber在中國市場因參與跟滴滴的補貼大戰,就虧損超過10億美元。另外Uber跟俄羅斯Yandex補貼戰爭也燒掉了1.7億美元。
媒體公布的滴滴2017核心數據顯示,其2017年GMV(交易總額)達到250-270億美元;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4億美元。
Uber方面虧損堪稱史無前例。2017年,Uber的營收為75億美元,但虧損也達到45億美元。
滴滴跟Uber競爭期間,在全球還組建了“反Uber聯盟”。如果兩者合并,滴滴和Uber之間的戰爭將會平息,而且各個地區之間的權益劃分將會明確,惡意競爭也將消失。
軟銀通過對滴滴和Uber的持股,也是間接對東南亞Grab,印度打車軟件Ola,美國打車軟件Lyft進行控制。
“反Uber聯盟”和“滴滴Uber聯盟”間只差一點
滴滴和Uber其實已經合并過一次。2016年8月,滴滴宣布與Uber中國合并,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同時,滴滴出行創始人兼董事長程維將加入Uber全球董事會,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也將加入滴滴出行董事會。
公開信息顯示,滴滴成立5年來融資17輪,融資總額達200億美元,最新估值為560億美元。相比之下,Uber的估值現在為680億美元。
滴滴程維(圖片來自baidu)
雖說估值上滴滴吃虧,但是全球布局上滴滴卻是占據上風,當下Uber在全球正處在潰縮防守階段。如果雙方真要合并,相信滴滴會是主導方。
2016年8月,滴滴正式收購Uber中國。2016年8月Uber宣布退出澳門市場,香港市場Uber也是舉步維艱。至此Uber在中國市場徹底失去優勢,滴滴成了中國出行市場的寡頭。
2017年Uber宣布與其俄羅斯競爭對手Yandex正式合并出行業務,雙方將合并在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格魯吉亞和哈薩克斯坦的打車業務。自此,Uber正式退出俄羅斯以及東歐市場。據悉Uber在該地區一共虧損了1.7億美元。
2018年3月,Uber已同意將其東南亞網約車業務出售給競爭對手Grab,作為交易的一部分,Uber將獲得Grab公司27.5%的股份,而其CEO也將加入Grab董事會。而Grab的主要投資方就是滴滴。
南亞市場(主要指印度),本土打車軟件Ola是Uber在該地區主要的競爭對手。目前Ola已經獲得了超過10輪融資,總計約19億美元。而滴滴也是Ola的主要投資方。
歐洲市場,以色列Gett是該地區主流打車軟件,今年早些時候還剛剛獲得了大眾集團3億美元投資。此外法國也有本土企業BlablaCar與Uber展開競爭。
拉美市場,2018年1月4日,滴滴宣布收購巴西本地最大共享出行企業99,此次投資將進一步深化滴滴和99之間的合作,同時擴大滴滴出行國際化戰略版圖。而99是Uber在該地區最大的競爭對手。
目前Uber優勢地區僅剩下北美以及澳洲(含新西蘭)。美國市場,Uber市場份額為74.3%。不過,在美國市場Uber也省心,因其主要競爭對手Lyft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在節節攀升,占比已經達到23.4%,不僅如此,滴滴也參與了Lyft的融資。
滴滴Uber全球合并可能會遇到的難點
滴滴和uber兩家如若走到一起將會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滴滴和Uber還沒有分出勝負。目前滴滴和Uber在全球的競爭還沒有分出絕對的勝負。關鍵市場上,如歐洲、美國、日本、巴西、印度等Uber雖然多有面對強大競爭對手,但是Uber不落下風。
倘若現在Uber和滴滴有一方認輸,不僅會影響到估值,還會影響到上市計劃。對于滴滴和Uber而言,上市意味著更加低廉的融資成本,誰第一個上市誰就贏得主動權。
目前,Uber新任CEO達拉·科斯羅薩西已拋棄了早前卡蘭尼克所制定的不上市戰略。Uber火速解決與谷歌的糾紛、緊急處理Uber無人駕駛車傷人事故,都已經被外界解讀為Uber在為上市做準備。
其次,“無人駕駛+”這個風口,滴滴和Uber誰也不想錯過。當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后,未來無人駕駛結合共享汽車將會是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屆時“車找人”,它們數據共享,自動選擇最經濟的路線。可以說未來,城市里面的車輛除了少數私家車,其余則全部都會是無人駕駛共享車輛。
滴滴方面是開放生態,不會自己造車,未來有可能是車廠把車造出來,然后這個車可以一鍵進入到滴滴的平臺,接收到這些需求。至于Uber不僅研發無人駕駛算法,還積極參與到無人駕駛硬件平臺的研發。
由于無人駕駛技術方面,Uber比滴滴起步早,因此就技術共享而言,滴滴和Uber之間的合作也不會太痛快。
最后就是政策隱憂。滴滴合并Uber首先會面臨中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調查。另外,滴滴即便是能跟Uber合并,是否能順利進入美國等成熟市場還待觀察,因為這些地區有著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
出行領域為何都會走向合并
滴滴合并快的,滴滴合并Uber中國,現在又傳聞滴滴將會跟Uber全球合并,仿佛出行行業最終落腳點都是老大和老二走到了一起。
這主要因為,滴滴的規模并不能為自己筑起超級護城河。出行行業中不斷的會有新的玩家涌現,比如美團進入出行領域,只要有補貼照樣挖滴滴墻角。
來自知乎用戶李曉明就提到,滴滴沒有超級護城河的問題出在客戶增益上,就是“一個客戶能否給另外一個陌生客戶帶來增益(好處),這個增益可以是錢,也可以是便利,也可以是快捷等等”。如果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能讓客戶給其他客戶帶來增益,那么其一旦形成規模優勢,客戶市場份額會自然形成超級護城河,走向強者愈強。比如,微信上你每增加一個用戶,很容易給其他用戶(這個用戶的朋友)帶來增益。比如你上微信了,對于你的同學、同事來說就是增加了一個好處,他能更快更便利的找到你。同樣,同學、同事到微信上來,也能給你帶來好處。淘寶也是如此,你去淘寶交易,你交易的記錄或評價,都在給其他陌生的購買者帶來便利。
但是反觀滴滴,客戶互相之間的增益幾乎沒有。你需要滴滴出行的時候,你會真的像淘寶一樣去選擇一個高評價的車主來乘坐么?不會,夏天太陽這么大,能來一個即使是三星評價的車,你也會毫不猶豫的坐到車里。所以,競爭對手就也很容易依賴補貼進入這個市場,只要燒錢就能進入到對方核心腹地,而且對方會如芒在背,而且只要對手燒錢不止,自己就會痛苦不止,所以雙方要合并。
本文“滴滴Uber將合并,軟銀或成最大贏家”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m.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
上一篇:愛奇藝八年,只是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