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財經365 >主頁 > 財經 > 要聞 >

全球金融市場進入“新觀望期”

時間:2017-06-17 11:16 來源:中國證券報 瀏覽量:

金融 全球 市場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中央銀行美聯儲自2015年12月啟動加息周期以來,到本月14日已經加息4次,共計100個基點。回顧這一年半,全球金融市場整體相對平靜,沒有因為美聯儲收緊銀根而出現過大波瀾。對于本次美聯儲議息會透露的縮減資產負債表(即“縮表”)政策,市場沒有出現過激反應。全球金融似乎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審慎觀望期。

  通常情況下,美聯儲加息會拉低股市,但在本次加息后,美國股市道瓊斯股指不降反升,還創下歷史新高。在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下,中國人民幣匯率近期也是逆勢上揚,擊破了年初以來認為人民幣匯率會繼續貶值的讖語。

  全球金融市場呈現出一些不同以往,看似不合邏輯的現象,原因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有所下降,與之相伴的,美聯儲的全球央行色彩也有所淡化。今年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的第十年。十年來,美國經濟有9年處于復蘇狀態,但復蘇一直不夠強勁。與美國經濟歷史相比,大衰退后的大反彈并沒有在這次經濟周期中出現。美國當前的經濟增速相對要低,在2%左右。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速為1.2%。美聯儲最新預測今年全年美國經濟增速為2.2%,明后年比這一水平略低。在美國經濟學家看來,這一增長狀況差強人意。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希望美國經濟增速達到4%,目前看來,這個目標過于宏偉。除非美國能再推出像互聯網那樣的“強力武器”,否則很難使經濟獲得翻倍加速跑的動能。

  其次,美聯儲的預期管理效果顯著。美聯儲主席耶倫吸取了前任們的教訓,在與公眾溝通方面下了更大力氣。比如本次加息和縮表計劃發布前,美聯儲多位高官在不同場合已經做了各種各樣的信息透露。所以市場和媒體都早已捕捉到了美聯儲的動向。其實,市場最害怕的是“政策意外”。2013年,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曾經有過一次與市場的溝通不力,導致市場出現“縮減購債恐慌”。后來伯南克不得不更加謹慎,直到離任也沒有實現反轉自己推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直到今天耶倫才開始要對“縮表”動真格的了。耶倫作為美聯儲的第一位女性主席,與公眾的溝通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此外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委員會中還有一位女性理事布雷納德,也是溝通高手。很多時候,由副主席和理事出來與公眾提前溝通,比美聯儲主席親自說的效果更好。市場被提前一點點“喂料”,到政策真正出臺時,這些“料”已經被消化了。

  第三,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也在穩中求進。歐元區今年的經濟在繼續恢復,盡管意大利、希臘等國仍時有波瀾,但德國、法國等中堅力量復蘇較好。歐洲央行盡管還在執行購債加負利率的超寬松貨幣政策,但最新表態顯示將不再進一步降息。但從本質上,歐元區、英國、日本等儲備貨幣經濟體并不愿意盡快收緊銀根,因為畢竟這些經濟體有著沉重的債務負擔。寬松貨幣政策是它們減債的最佳環境,除非外力過于強大。目前看來,美聯儲收緊銀根的舉措對它們的影響尚屬可控。因此,這些地區的央行也都保持穩定與觀望。

  此外,現在提到全球金融,世界除了看美國和幾個重要發達經濟體,更要看中國。臨近年中,中國經濟這半年的表現相當穩健。近日,就有多個國際組織集體為中國經濟點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經合組織近日相繼發布報告,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IMF和經合組織分別上調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世界銀行也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勢頭穩定。此外,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也發布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經濟正由傳統發展模式轉為消費升級、新興產業引導的新發展模式,實現政府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無憂。

  IMF、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三個機構對中國經濟今年增速的預期分別為6.7%、6.5%和6.6%。其中,IMF和經合組織都有所上調,世行與上次的預測不變。這說明,中國的經濟表現國際組織都已看在眼里,并給予積極評價。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國際組織發揮了重要的國際溝通作用。例如IMF就是美國貨幣政策與中國溝通的重要橋梁。

  IMF代表團于6月1日至14日訪問了中國北京和蘭州,IMF第一副總裁利普頓就對媒體透露,像美聯儲升息和“縮表”這樣的重要政策舉動,都在IMF與中國高層的討論內容之中。根據筆者的長期關注,利普頓這次在北京對中國經濟的表態尤顯積極。他說,“我們始終認為中國經濟一直在自我更新”、“中國經濟有潛力在中期內安全地保持強勁增長”。可以說,世界越來越看重中國經濟的穩定作用。這不僅體現在經貿領域,也在全球金融。現在,外界尤其在密切觀望中國的成功轉型。如利普頓所說,“這種轉型對中國人民和全球都至關重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相關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