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6-29 10:32 來源:中國證券網 瀏覽量:
記者6月29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專用集成電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納米器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再次合作,在高靈敏度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太赫茲自混頻探測器的基礎上,實現了外差混頻和分諧波混頻探測,最高探測頻率達到650 GHz,利用自混頻探測的響應度對外差混頻和分諧波混頻的效率進行了校準,該結果近期發表在碳材料雜志Carbon上。
頻率介于紅外和毫米波之間的太赫茲波在成像、雷達和通信等技術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太赫茲波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高靈敏度太赫茲波探測器是發展太赫茲應用技術的核心器件,是開展太赫茲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與主要內容之一。太赫茲波探測可分為直接探測和外差探測兩種方式:直接探測僅獲得太赫茲波的強度或功率信息;而外差探測可同時獲得太赫茲波的幅度、相位和頻率信息,是太赫茲雷達、通信和波譜成像應用必需的核心器件。外差探測器通過被測太赫茲信號與低噪聲本地相干太赫茲信號的混頻,將被測信號下轉換為微波射頻波段的中頻信號后進行檢測。與直接探測相比,外差探測通常具備更高的響應速度和靈敏度,但是探測器結構與電路更加復雜,對混頻的機制、效率和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線耦合的場效應晶體管支持在頻率遠高于其截止頻率的太赫茲波段進行自混頻探測和外差混頻探測。前者是直接探測的一種有效方法,可形成規模化的陣列探測器,也是實現基于場效應晶體管的外差混頻探測的基礎。目前,國際上基于CMOS晶體管實現了本振頻率為213 GHz的2次(426 GHz)和3次(639 GHz)分諧波混頻探測,但其高阻特性限制了工作頻率和中頻帶寬的提升。
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因其高電子遷移率、高可調諧的費米能、雙極型載流子及其非線性輸運等特性為實現高靈敏度的太赫茲波自混頻和外差混頻探測提供了新途徑。前期,雙方重點實驗室秦華團隊和馮志紅團隊合作成功獲得了室溫工作的低阻抗高靈敏度石墨烯太赫茲探測器,其工作頻率(340 GHz)和靈敏度(~50 pW/Hz1/2)達到了同類探測器中的最高水平。此次合作進一步使工作頻率提高至650 GHz,并實現了外差混頻探測。
如圖1所示,工作在650 GHz的G-FET太赫茲探測器通過集成超半球硅透鏡,首先通過216、432和650 GHz的自混頻探測,驗證了探測器響應特性與設計預期一致,并對自混頻探測的響應度和太赫茲波功率進行了測試定標。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本振為216 GHz和648 GHz的外差混頻探測,實現了本振為216 GHz的2次分諧波(432 GHz)和3次分諧波(648 GHz)混頻探測。混頻損耗分別在38.4 dB和57.9 dB,對應的噪聲等效功率分別為13 fW/Hz和2 pW/Hz。2次分諧波混頻損耗比216 GHz外差混頻損耗高約8 dB。
此次獲得混頻頻率已遠高于國際上已報道的石墨烯外差探測的最高工作頻率(~200 GHz),但中頻信號帶寬小于2 GHz,低于國際上報道最高中頻帶寬(15 GHz)??傮w上,目前G-FET外差混頻探測器性能尚不及肖特基二極管混頻器。但是,無論在材料質量還是在器件設計與工藝技術上,都有很大的優化提升空間。根據Andersson等人預測,G-FET的混頻轉換效率可降低至23.5 dB,如何達到并超越肖特基二極管混頻探測器的性能指標是未來需要重點攻關的關鍵問題。
為不斷突破理賠服務瓶頸、補足短板,保險業通過保險小額理賠服務來縮短理賠周期、提升消費者體驗。記者今日從保監會獲悉,自2015年10月保監會下發《保險小額理賠服務指引(試行
記者6月29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專用集成電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納米器件與應用重點
6月29日,中國石化新聞辦宣布:中國石化硫黃回收環保新技術應用取得突破式進展,該環保新技術使硫黃回收率達到99.99%,二氧化硫排放濃度低于每立方米100毫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悶熱潮濕的初夏,上海樓市異常冷清。今年5月,上海一手房成交面積同比下滑28.1%;6月頹勢加劇,6月1日至18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55.4萬平方米,同比下滑45%。 數據寒冷的背后是調
29日早盤,鈦白粉板塊表現搶眼,截至發稿,金浦鈦業漲2.43%,龍蟒佰利、安納達、中核鈦白漲逾1%。 據悉,亞洲鈦白粉巨頭石原產業株式會社近期宣布,自7月1日起,上調旗下鈦白粉產
前兩日暴跌的香港老千股,今日部分出現反彈,截至發稿,漢華專業服務跌漲7.14%,美捷匯漲1.2%,中國置業投資漲4.2%,中國錢包漲1.75%,匯隆控股漲5.3%,中國投融資漲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