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鋰電池板塊大跌。前期龍頭贛鋒鋰業一度大跌9%,成飛集成跌8%,天齊鋰業、融捷股份、億緯鋰能、道氏技術均紛紛走低。
12日晚,成飛集成最新披露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顯示,公司2017業績大幅向下修正,全年歸母凈利由三季報中預計的約負1900萬元-500萬元,修正為約負6200萬-負1.02億元。2016年全年,公司凈利潤約為1.38億元。
一、三大原因導致成飛集成大幅下修業績
成飛集成在公告中指出業績下修背后有三大原因:
1、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整車廠持續壓價,導致公司2017年第四季度鋰電池售價下跌幅度超出預期;
2、鋰電池部分主材市場緊俏,采購成本降幅不及預期;
3、鋰電池產品價格下降幅度超出預期,公司對鋰電池產品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相應增加。
2017年全年,鋰電池價格暴跌了20%—30%,進入四季度,跌幅加速,主要原因因素是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整車廠大幅壓低動力電池價格。
二、鋰電池降價已成趨勢
事實上,鋰電池降價成行業趨勢。分析人士指出,下游整車廠強勢壓價、上游原材料企業大幅漲價是導致鋰電池降價的關鍵因素。
而車廠要求鋰電企業降價,是因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下調。根據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2017-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16年基礎上退坡20%。
上下游兩端的“擠壓”下,目前多家鋰電池企業的毛利率也均出現下滑。2017年中報顯示,國軒高科鋰電池產品毛利率較2016年同期下降12.43個百分點,中信國動力電池產品毛利率較2016年同期下降9.59個百分點。
據動力電池網報道,自2017年以來,主流動力電池產品價格相比2016年普遍下滑了20%—30%,由2016年底的300美元/KWh左右,降至去年底的200美元—250美元/KWh。
三、后續盈利前景仍不容樂觀
動力電池企業的后續發展前景如何完全取決于電池價格,對于價格是否已經觸底,目前尚無足夠證據支持。
行業信息顯示:電池系統的價格從5年前的3.5元/Wh降低到目前的1.8元/Wh以下。2017年3月,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四部委聯合印發《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動力電池成本降至1元/瓦時。按照上述國家要求,動力電池的下降空間仍然有44%。
在原料端,目前,鋰、鈷、鎳作為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料,價格在高位企穩,并沒有下降的跡象。
東方證券最新研報認為,在動力電池供需方面,經過最近幾年的擴產,國內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 100GWh,超過當前需求。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