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財經365 >主頁 > 財經 > 國內 >

歷史性突破 可燃冰成功開采

時間:2017-06-10 18:04 來源:時代周報 瀏覽量:

可燃冰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宣布,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當天的賀電中說:經過近20年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今年以來,能夠得到黨中央,國務院聯名發出賀電的科技領域大事只有三件。此前的兩件分別是4月27日祝賀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圓滿成功,5月5日祝賀國產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可燃冰試采成功能夠與這兩件大事并肩,引發各界對可燃冰這一鮮為人知,但蘊藏量極為豐富的未來能源的注目。

  可燃冰的商業價值暫時還無法預計,但它是極為重要的能源儲備。作為大國,一定要準備好能夠開采可燃冰的技術。韓曉平如此評價中國成功試采可燃冰的意義。

591d459ce4b0e

  重要技術突破

  藍鯨1號平臺工作的井位位于南海神狐海域,據2011年的一次勘測結果,這片海域鉆探區內有11個可燃冰礦體,面積達到約128平方公里,資源儲存量1500億立方米,相當于1.5億噸石油儲量。這僅僅是中國可燃冰儲量的冰山一角。

  韓曉平表示,可燃冰可在凍土層和深海海底條件下形成,中國多樣的地貌條件和廣袤的海洋面積,非常有利于可燃冰的儲存。青藏高原和南海都有很多資源分布。據統計,中國南海和凍土帶發現的可燃冰儲量可供中國使用200年以上。

  資源雖然令人暢想不已,但深埋海底的可燃冰的開采難度,甚至遠超頁巖氣。韓曉平介紹,其中最關鍵一點是,大規模開采可燃冰,可能引起可燃冰中的有效成分,亦是主要的溫室氣體甲烷大量溢出,加劇全球溫室效應。開采可燃冰后海底的地質災害風險,至今也不能準確預估,因而各國對可燃冰開采技術還停留在探索階段,離商業化開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為此次試開采動員了包含國土資源部及中石油海工公司在內的政企兩方科研資源,以及擁有最高技術含量的開采設備。即使在高精尖的海上鉆井平臺中,藍鯨1號也堪稱其中的佼佼者。中集來稱,藍鯨1號擁有27354臺設備,4萬多根管路,電纜拉放長度達120萬米,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雙井架半潛式鉆井平臺,可適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業。

  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77年創建的煙臺造船廠,后與新加坡煙臺造船私人有限公司及山東勝利油田合資成立煙臺來福士公司。2008年,總部位于深圳的中集集團收購了來福士公司29.9%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也宣告以海運集裝箱制造為主的中集集團正式進入特殊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建造業務領域。

  公開資料顯示,藍鯨1號采用Frigstad D90式超深水半潛式平臺為基礎進行設計,而Frigstad D90設計方案則來源自新加坡Frigstad集團。在這一基礎上,中集來福士負責完成全部的詳細設計,施工設計,建造和調試。

  中集集團董事會秘書辦公室主任吳三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鉆井平臺設計包括概念設計,詳細設計及工藝設計,最核心的前兩者多年來一直被外國企業技術壟斷,經過數年時間,中集已知曉設計原理并懂得應對方法,這是從國外領導到中國參與,再到中國領導的過程。

  韓曉平評價道,這次試開采集成了一些國家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也開發出獨創的技術。總體而言,這次試開采對于中國綜合掌握可燃冰開采領域的前沿科技是大有好處的。

  截至5月17日下午3點,試采項目連續7天產氣總量11.32萬立方米,平均日產1.6萬立方米,超額完成了日采1萬立方米,連續一周的預定目標。在5月18日的慶功儀式上,鉆井平臺燃起用可燃冰所產天然氣燃起的火炬。

  全球科研角力

  懷著對石油危機的擔憂,勘探新的化石能源種類,成為一項大國角力的事業。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無疑是近年來能源領域最重磅的事件。挪威獨立研究機構Rystad聲稱,由于美國發展出了開采頁巖油的技術,其石油儲備已經超過傳統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排名躥升至世界第一。以頁巖氣開采為代表的技術研發因而掀起高潮。

  美國的頁巖油氣資源大多儲存于平原地帶,開采條件便利。相較而言,中國的頁巖氣多儲存于山地和盆地地形下,并且水資源缺乏,開采條件較差。開采可燃冰從而成為我國改善未來能源結構的發力點之一。

  有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可燃冰資源量約為20萬億噸油當量,是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的50倍,煤炭及石油和天然氣總含碳量的兩倍。據不完全統計,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豐富的儲量吸引,開展了可燃冰的調查研究。其中,美國,日本和加拿大處于科研前列,我國此次試采可燃冰所用的降壓法,此前在日本的試采項目中就已經應用過。

  韓曉平認為,在可燃冰成功試采背后,一直有著國家的支撐。可燃冰距離真正的商業開發還有很遠的距離,因此國家能否投入資源進行這個領域的科研,是可燃冰開采技術發展的關鍵。中國在這個方面有獨特優勢。在去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理論上,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中國的勘探開采水平較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向地球深部進軍成為中國進行化石能源新一輪勘探開發的口號。

  在中國進行試開采之前,日本已經在2013年碰過壁。當時日本的試開采雖然成功出氣,但6天后由于泥沙堵住了鉆井通道,試采被迫停止。吸取日本的經驗教訓后,中國有針對性地自主研發出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利用降壓法將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從而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成藏條件,進而過濾開采過程中帶來的細砂,完成了開采持續時間的突破。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美,日等在可燃冰開采領域已擁有先進水平的國家,在技術層面相差并不大,中國這次試采成功,證明了中國在這方面已經處于第一梯隊上。

  商業應用,還要等待

  中國重視可燃冰開采的另一背景是,中國的能源結構目前仍以煤炭為主,造成的環境污染已漸漸難以承受。加之現階段石油的進口依賴度已經達到60%,使可燃冰的開采更具長遠價值。市場也看到了這一點。中國試采可燃冰成功的消息一經公布,一批可燃冰概念股迅速得到熱炒,引起中油海工等波及到的企業紛紛表示,目前并未開展可燃冰開采業務。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預計,2030年以前,中國將實現可燃冰的商業性開采。

  林伯強認為,現在就談可燃冰的商業前景還為時過早。真正意義上的儲備能源,必須要保證大規模開發,并且要求開采措施安全,環保。從現在的情況看,這幾個條件還都不能滿足。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可燃冰商業開采曾發生在蘇聯的一處陸地氣田上。該氣田從1969年開始試采到1990年最終停產,斷斷續續生產了17年,除此之外,各國對可燃冰開采停留于摸索階段。

  韓曉平指出,開采可燃冰的技術可以由國家出資支撐,但真正令其商業化,還是要看市場的反應。可燃冰開采的商業前景取決于油價和氣價。如果油價和氣價在未來也像現在這樣低迷,開發商就沒有動力。他表示,目前可燃冰開采的成本太高,開采也需要消耗能源,如果未來的技術不能保證開采可燃冰的性價比,就沒有必要為了開發而開發。

  林伯強也提到,當前可燃冰開采領域最重要的還是技術。我認為國家試采可燃冰的最大意義在于引發了各國的關注。有了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關注,更多人參與研發,可燃冰的前景將會逐漸明朗。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相關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