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互聯網創業者都在哀嘆:生意越來越難做,投資人越來越謹慎。一些創投者認為互聯網創業寒冬將會或者已經到來。
互聯網創業遇冷
中國互聯網已經發展了二十多年,各行各業都在嘗試向互聯網轉型。曾幾何時,海量創業者和投資者涌入互聯網,動輒融資上億。然而,隨著商業模式革新停滯,技術發展緩慢,市場資金縮緊,互聯網創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進入2018年以來,以燒錢補貼換取擴張的模式似乎已經行不通。很多創業公司開始裁員,一些堅持不下去的小公司只能無奈倒閉。
互聯網遇到瓶頸屬于正常現象,符合自然規律,即使是在美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的發展現狀也不樂觀。
曾經是創業標桿的硅谷,也進入了大公司壟斷的階段。蘋果、谷歌和微軟等科技巨頭不斷收購交易,壟斷力度越來越大。創業公司很難在這種環境生存。
不過同樣面臨互聯網創業艱難的問題,中國和美國的情況還是存在明顯區別。朱嘯虎曾經說過,中國互聯網創業的周期很明顯,大概是三年一個周期。從市場表現來看,這個判斷還是有一定的正確性。
就目前而言,互聯網確實處在于一個低谷位置。中國互聯網創業遇冷更多的是階段性的調整。
互聯網創業需要新生事物
互聯網創業遇冷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或許是缺乏新生事物的出現。
創業,顧名思義,重點在于創新。那創業者需要做的東西是市場沒有的。比方說,現在如果有人去做網約車或外賣,那大概率競爭不過滴滴和美團。縱觀過去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幾次創業熱潮,能做起來的公司都會帶來一些新生事物,至少是當時國內沒有的。
舉個例子,去年共享經濟模式很火,帶起來很多創業公司。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2017年共享單車領域融資金額總計258億元,其中光是摩拜單車和ofo單車兩家融資金額就高達155億元人民幣。
部分項目創業門檻過高
雖然說今年互聯網創業環境確實不太好,不過今年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汽車這塊特別火熱。然而普通創業公司面臨一個困境,就是不管是人工智能還是自動駕駛汽車,都屬于高技術領域,需要大量資金和高端技術。現在國內外做的都是阿里,騰訊,蘋果,谷歌這些科技巨頭。一般的創業公司很難做起來,這些公司缺乏技術,同時也沒有充足的資金。
據億歐智庫《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統計,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累計獲得超過500億人民幣融資,但其中商業落地前100強公司累計產生收入卻不足100億人民幣。在整個產業鏈中,90%以上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處在虧損階段,絕大多數年營公司業收入不足兩億。借用李開復的話來說,"AI項目確實貴了,泡沫是存在的"。
上一篇:娛樂圈查稅風暴,一切才剛剛開始
下一篇:誰導演了拼多多股價的暴漲?
有些事情,真的是匪夷所思。就在昨天,在沒有任何真正利好的情況下,有幾家公司的 股票 實現了暴漲。其中,港股的騰訊上漲幾乎達到5%,更神奇的是,剛剛在美股上市的蔚來汽車一
這半年來,BATJ好像沒那么“風光”了。 9月10日,阿里巴巴(BABA)創始人馬云宣布將卸任董事局主席一職,阿里巴巴CEO張勇將于2019年9月10日接任該職位。 消息一出,立刻在市場上發酵
“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將出現斷崖式下跌,這意味著‘資金源寒冬’來臨。 在中美貿易戰下,“錢荒、資本寒冬”等詞匯常見于媒體。外媒稱,今年以來,中國科技巨頭在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思不學則網貸, 網貸 不還則狗帶!” 這句話是網友對當今網貸亂象的調侃,可以說是非常的精辟了。這幾年的網絡貸款火爆了整個小額貸款的金融
有一個富豪拎著行李箱剛一進家門,老婆就拿來搓衣板兒。老婆兇巴巴地訓斥:“你給我跪下,老實交代,到底是在哪里出差?”富豪哭著臉說:“我不是去明尼蘇達州,是去蘇州出差
本文“互聯網創業遭遇寒潮:最大問題或是缺乏創新”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m.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