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開,作為國內金融行業最高規格會議,此次會議對我國金融行業未來進行了規劃。
業內人士認為,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等四個原則的確立,有利于穩定市場對金融未來改革發展的預期,有利于厘清金融創新和風險累積之間的邊界。同時,在金融混業大趨勢下,金融監管部門將按照“實質重于 形式”的原則辨別業務本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力促金融監管和風險排查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避免因監管規則不統一而形成套利空間。
強化監管原則確立
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增強金融監管協調的權威性有效性,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風險。
不難發現,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仍是當前金融工作的底線,強化監管原則也已確立。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認為,強化監管首先要樹 立“穿透式”監管理念,穿透所有金融風險,這一監管理念也得到了政策上的認可,如我國互聯網專項整治方案多次明確提出了“穿透式”監管的概念,確立了穿透 式監管理念。以資產管理產品為例,其存在著產品規則不統一、層層嵌套;沒有嚴格遵守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很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與投資方向不匹配;數據和 投向不清晰等風險點,對此各個監管當局應當堅持穿透性的監管原則,穿透到最終的投資者、穿透到最終使用資金的產品。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連平表示,未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作用是從更高層面統籌和協調金融監管。在金融創新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過去在監管中會出現空白和盲點,以及交叉和重疊, 甚至還會產生一些矛盾。未來監管會有更多的統一性,克服原先的短板。就資管產品的統一監管而言,會從金融機構的市場行為入手。不僅規范行為,還包括對于如 何能夠為實體經濟帶來更好支撐,帶來更好效率等方面進行監管。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認為,金融監管需要練就“火眼金睛”,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風險、整治金融亂象,這意味著未來所有的金融業務都會按照統一標準來考量。對相同的金融領域,不同的監管能做到保障公平競爭。
在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少君看來,未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作為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機構,將統籌“一行三會”,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強化監管問責機制。有效解決當前監管協調力度較弱,跨領域金融監管標準不統一,存在規則沖突或監管真空等問題。
監管“跟上”創新步伐
一直以來,金融監管如何在風險與創新中取得平衡,受到業界、學界的討論。近年來,部分機構和業務的過度創新、無序發展所導致的脫實向虛、資金空轉、杠桿率高企等問題也飽受詬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上升。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縱觀各國歷次重大的金融危機,都源于金融發展過度,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要。而本次金融工作會議明確 指出金融要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要推動經濟去杠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加強金融監管協調,主 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這意味著短期內貨幣政策難再寬松,資產泡沫將受到抑制,金融發展將回歸實體經濟本源。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 清直言,此次會議確認監管模式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首次在如此高規格的層面對監管模式的改變進行確認,這是監管模式的重大轉變。“功能監管、行為監 管”意味著,“一行三會”的監管對象必然將出現交叉,因為金融機構確實已經“混業經營”。這意味著“監管真空”、“監管套利”等一直存在的監管問題有可能 得到根本改善。
鄧海清表示,高杠桿率的根源并不是金融體系,而是在于“僵尸企業”、地方政府等軟約束主體。此次強調“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高杠桿率問題有望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在楊東看來,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金融監管和風險排查需要跟上金融創新的速率和步伐。對于監管者而言,不遵循市場導向的監管措施必然導致 行業無序創新、規避現有監管法則,容易引發風險。反之,如果監管機構能夠正視市場的合理需求,及時征求行業的意見,順應市場變化出臺監管框架,就能將創新 引向規范。
楊東認為,金融監管必須“粗”、“細”結合。一方面順應市場的需求和發展搭建整體的監管框架,讓機構在框架內能夠公平競爭、有 序創新;另一方面則需加強差異化的分類監管,用更專業、細膩的方法監管更具體的行業。值得注意的是,強化監管還必須發揮監管科技的作用,利用監管科技守護 金融安全。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科技發展的基礎上,應當建立起金融合規、場景依托和技術驅動三位一體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突出監管科技在金融監管中 的重要作用,從而對金融監管進行重構。
改善間接融資結構
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1.1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36萬億元。從結構來看,屬于間接融資的銀行貸款仍是最主要渠道,占比達73.5%。
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表示,本次會議明確直接融資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我國將堅持大力發展股票市場和公司債市場。銀行信貸間接融資體系面對影 子銀行的嚴重干擾,利率市場化的效果有待提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遲遲未能顯著下降。因此,本次會議再度提及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通過股票市場的建設來降低 股東權益融資成本,通過公司債市場的發展來降低債務成本,這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舉措。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認為,考慮到 目前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和特征,中央依然采取鼓勵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并舉的發展策略,在直接融資層面更多是希望通過創新來提升增量;而在間 接融資層面更多是存量調整,在國有大行推進自身戰略轉型的同時,希望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發揮更大的作用來提升銀行系統的市場化程度。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指出,在間接融資占主導的金融體系下,銀行更愿意服務國企央企客戶。因此,為了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和精準脫貧等經濟社會發展 薄弱環節,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就必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對于國有金融機構,未來應進一步發展中間業務,加快與互聯 網機構的融合,增強自身競爭力。
談及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連平稱,銀行正在推進體制、機制、業務、人力資源、財務和成本等方面的轉 型。但戰略轉型最重要的還是業務轉型。業務要從過去的粗放式經營模式轉為精細化、集約型的業務模式,將來更多朝著低資本占用和輕資產等方向發展。也就是說 未來要更多地發展跟收費有關的服務。比如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計劃,包括融資、咨詢、財務管理等方面。同時,業務轉型也需要體制、機制作為支撐,如果 內部體制和機制依然比較僵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業務轉型恐怕也會因此受到阻礙。
更多財經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強監管守底線“穿透”劍指套利 金融業發展創新加速回歸本源)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本文“強化金融監管原則,金融監管應跟上創新步伐”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m.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
上一篇:人民日報: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下一篇:新華社評論: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
2018年4月2日消息,孫宏斌卸任樂視董事長后, 樂視網 的前路將向何方,引來市場猜測。在這個當口,騰訊宣布與樂視旗下子公司新樂視智家電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下稱“新樂視智家
在央行整肅支付清算市場的背景下, 銀行 也未能幸免。而民生銀行更可謂是業界的“壞孩子”,從高管團隊到分行支行,違法違規事件頻頻出現,遭遇的天價罰單也屢見不鮮。 近日民
樂視網(300104)3月26日開市起再次停牌,而就在同一日的上午,幾名樂視網的 投資 人來到了證監會門前。繼《樂視網中小股東致中國證監會的公開信》之后,他們帶來了《敦促函》,
今年2月,銀聯戰略部牽頭組織了一場培訓會,培訓內容主要是針對包括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在內的收單機構。在會上,一份名為《微信/支付寶接入銀聯方案》(下稱“方案”)出現在參
2017年開年第一件行業重磅便是京東金融與中國銀聯的戰略合作,在此之后京東金融與銀聯捷報頻傳,在支付、消費 金融 、營銷、數據、風控等層面不斷有成果落地,共同為行業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