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作者 趙子瀟。
在過去的十六年里,金立熬垮了許多競爭對手,這次,希望金立能繼續熬下去,畢竟沒有競爭,這個市場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金立,這家十六年歷史的企業,正經歷著自創辦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不是被人遺忘的危機,金立已經被“遺忘”過一次。這次面臨的,是資金鏈的危機。由于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競爭激烈,廠商不得不拿出激進的辦法爭取市場份額,這如同賭博——失敗的幾率很大。
1月16日,有媒體報道稱,金立手機董事長劉立榮41.4%股權被法院凍結,時間為2018年1月10日到2020年1月9日。金立方面稱:由于目前該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公司不便進一步回應。公司將積極配合司法工作,盡快解決此事。
另一方面,金立員工曝出2017年12月的工資至今沒有發放,從側面印證了金立內部資金緊張的事實。
“2017年是手機行業的冬天,”一位手機行業高管對品途商業評論(微信ID:pintu360)說。對于二三線手機廠商來說尤其如此。頭部企業在獲得銷量的同時,與供應鏈合作更加緊密,現金流呈上升趨勢,是一個正循環。相反,剩下的企業想生存就變得格外艱難。
金立的十六年里,劉立榮經歷了功能機到智能機時代的轉變,與自己同樣在小霸王工作過的段永平,現在已經是OPPO、vivo的幕后老板,后者在智能手機時代獲得了巨大成功。
金立能否順利度過手機行業的冬天?
創業史
1994年,互聯網剛剛發芽,不少人蠢蠢欲動,準備投身其中。除了互聯網之外,科技電子類也有快速發展的跡象,畢業后就進入天津有色金屬研究院的劉立榮不愿繼續在體制內待著,他毅然辭職,南下參與到了浪潮當中。
在有色金屬研究院的時候,劉立榮看到,當時的所長是歷任最年輕的所長,接近50歲。“我50歲的時候最好的情況也就是所長,覺得不滿足。”劉立榮隨即加入了一家外企,月薪3000元左右,是之前研究所的五六倍。
正巧,當時小霸王在招人,因為外資企業的領導必須是香港或者日本人,于是劉立榮再次因為不滿足而出走,成為小霸王的一員。
在九十年代,小霸王因為生產了大批學(you)習(xi)機而受到廣泛的歡迎,至今還是80、90后集體的童年記憶。劉立榮在公司內成長也非常迅速,在進入下一家公司——金正時,不到25歲的他已經成為了副總。
1998年,小霸王公司副總裁楊明貴準備自己創業,劉立榮認真仔細的性格讓楊很賞識他,召喚劉立榮一起加入,擔任金正副總裁。
在VCD最火的時候,金正順勢加入戰局,成績斐然。然而VCD產業持續時間很短,對于電子產品來說,更多是過渡性產品,當電腦、手機等設備出現之后,VCD就逐漸變成了夕陽產業。
所幸的是,劉立榮在金正的時候和不少供應廠商都有著緊密的聯系。供應商們勸說劉立榮創業做手機,朋友們的游說堅定了劉立榮的想法,2002年,劉立榮聯合廣東阜康投資等幾家專業投資機構和一些經銷商、供應商,成立金立通信,進軍手機行業。
快速增長和失去話語權
金立最初成立的幾年,銷量快速增長,也建立了較好的口碑。
金立第一款手機是GN303,當年該款手機銷量達到60萬臺,金立手機的總體銷量突破100萬臺。2005年底,金立的手機單月銷量已經突破了25萬臺,成為了國產手機中市場份額攀升最快的品牌。
因為和供應商關系良好,劉立榮本人做事也靠譜,金立有條不紊地逐步增長。走進大眾視野,是從2006年開始,彩色屏幕直板手機金立H6收獲了不少好評,憑借這款手機,金立榮獲了第40屆國際消費電子展“2006年度十佳手機”稱號。
而隨后金立應用的代言人策略,真正讓全國認識到了這個品牌。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天王劉德華那一句:“金品質 立天下”?
彼時,手機市場還是諾基亞、摩托羅拉的天下,但是國產手機已經撕開了一道裂痕,瓜分市場份額。聯想、夏新、天語、TCL、波導等赫然在列,只是現在物是人非,很多企業已經消失不見。
在功能機市場,金立已經形成了優勢,甚至可以算是國內一線品牌,但是隨后的智能機時代,讓這家企業徹底亂了手腳。
2007年,iPhone第一代剛剛推出,距離引爆智能手機時代近在咫尺。
智能手機的出現,打亂了所有國內手機廠商的節奏,也正是在這時,小米、魅族強勢崛起,利用互聯網的打法,迅速奪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回頭看來,這是手機史上最大的一次“消費升級”。
落伍者金立
2007年,魅族創始人黃章剛剛下定決心從MP3轉型為智能手機廠商,已經是成功人士的雷軍兩年后才開始入局智能手機,當新秀開始入局時,以功能機為主場的金立節節敗退。
回頭看,雖然金立也發布了智能手機,但借助運營商渠道的銷售體系,和運營商綁定的模式終究被淘汰。2014年7月份,國資委要求運營商在未來3年內,連續每年降低20%的營銷費用,三大運營商3年總計減少營銷費用400多億元。
巔峰一時的“中華酷聯”也被迫紛紛轉型,中興還在探索手機道路;聯想手機業務戰線混亂,不斷調整但不見效果;酷派在與360、樂視等公司合作后,業務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將自己拖入更深的泥潭。四家企業之中,只有華為轉型成功,成為當今手機市場數一數二的公司。
“在2011年7、8月的時候,金立每個月的銷量都是新高,但到了10月份一下子就降下來了,原本為春節小高峰準備的新品變成了內存,而對市場的高判則讓庫存周期從一個月變成了兩個月。”金立前總裁盧偉冰在反思金立的失誤,從領先者瞬間變成了落伍者。
金立在這段期間也試圖發出聲音,例如和淘寶合作了“月光手機”,希望吸引一些喜歡在手機上購物的淘寶達人,也邀請尹恩惠,阮經天等當紅明星做代言,但頹勢也不可挽回。
在線上渠道大紅大紫的時代,老牌手機廠商都推出子品牌,用互聯網的手法銷售手機,中興的努比亞、華為的榮耀等。金立也順勢推出IUNI作為子品牌,三年時間推出多款手機,金立先后在這個品牌投入資金超過8億元,最后還是沒有跑出來,2016年低調死亡。
就在金立快要被人遺忘時,劉立榮卻要卷土重來。2015年開始,金立發揮自己在線下的優勢,希望重塑品牌。為此,劉立榮宣布在2016年投入10億元做品牌營銷。
成敗金立
同樣是主打線下,但道路和金立截然相反,OPPO、vivo兩家步步高系企業成為了手機行業的黑馬。需要知道的是,步步高的老板段永平和劉立榮還有一段不大不小的淵源。當年段永平作為掌舵人,將小霸王做的風生水起,隨后離職創業帶走了一批人,正是在這時,小霸王開始招人,劉立榮被其吸引。
OPPO和vivo兩家手機廠商進入智能手機的時間并不算早,但是2016年開始,藍綠二廠(即OPPO、vivo)以明星代言、節目冠名等洗腦式品牌營銷刷新人們認知,加上線下銷售渠道搭建相當完善,成為了中國前五的手機廠商。
在蘋果定義了智能手機、互聯網手機大力發展線上業務的時候,OPPO、vivo采用了爆款策略,深耕線下,也讓互聯網品牌醒悟,轉而與線下渠道溝通。這是一個全新的策略,也使得OPPO、vivo成為了引領者。
金立在這兩年的策略,多少和OPPO有些相似,請流量巨星做代言人,獨家冠名綜藝節目,但是跟風終究無法超越,金立開始找尋新的差異化增長點,近來大火的全面屏就是其中一例。2017年末,金立開啟“全面全面屏”戰略,一口氣發布八款全面屏手機,覆蓋低端到高端范圍。
也許是戰略太過激進,全面屏產能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對全面屏需求最高的手機廠商有時根本無法拿到貨。有業內人士表示,金立資金鏈緊張的原因是非全面屏手機轉向全面屏手機時期,非全面屏手機原有庫存無法變現導致的。
遺憾的是,在手機高度同質化的現在,即便把全面屏掛在嘴邊,當作最大差異化的打法也不能盡如人意,在競爭空前激烈的手機行業,市場份額會被頭部公司一點點吞噬,小眾手機在2018,又是一場艱難的存活戰。
2017年12月14日,手機供應鏈企業歐菲光股價大跌7%,市值一天縮水43億元。有傳言稱,劉立榮在澳門賭博,輸了幾個億導致金立資金鏈緊張,而歐菲光是其上游供應商,受到牽連。金立方面發布聲明稱,經公司調查確認,高管出事消息純屬謠傳,并稱公司與歐菲光的合作一切正常。
歐菲光方面也發布聲明稱,公司來自金立手機的營收占比很小,對金立手機的應收賬款約6億,并已經申請了財產保全,抵押物包括兩處深圳物業和微眾銀行3%股權,總體估值超過20億。
根據這張手機市場份額趨勢圖表顯示,頭部企業最終會奪得絕大多數市場份額,而其他企業會進入危險期,紅利被大頭一步步吃光。
微博網友稱,金立就是步子太大了,一下子資金流跟不上。金立在重慶投入50億元,用以建設生產基地,這些舉動都極大地消耗了金立今年的現金流,所以被申請資產保全。
IHS Technology中國研究總監王陽稱,2017年全年金立的全球出貨量僅為2800萬臺左右。未能完成全年5000萬臺的出貨量目標,甚至比上一年還出現了下滑。
金立董事長劉立榮
在曾經的一次訪談中,劉立榮說到,“國產手機的技術、品牌等問題都會長期存在,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決,必須一步步來。這個需要時間,也就是要‘熬’。”
在過去的十六年里,金立熬垮了許多競爭對手,這次,希望金立能繼續熬下去,畢竟沒有競爭,這個市場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任何選擇創業的人,都必須要學會寫個“熬”字。人生又何嘗不是?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