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又在美國瘋狂砸錢了——這次進入的是建筑業:軟銀透露其已領投獨角獸 Katerra 的 D 輪,總金額 8.65 億美金,這個數字不僅讓該公司 C 輪的 1.6 億美金一下子相形見絀,也把 Katerra 估值抬升到了 30 億+美金。
這筆交易也讓美國媒體大為吃驚,因為月初軟銀剛與 Uber 達成高達 90 億美金交易(詳見硅發布報道《Uber股東著急拋股》),而軟銀去年投資 WeWrok 前還被爆:曾猶豫是否聯合辦公概念離愿景基金投資“科技分支”的定位有點遠。
但如果說 Wework 接近房地產,那么智能建筑創業公司 Katerra 則是完全的房地產了,只不過,它像是宜家版房地產或是樂高版的房地產。
簡單講:Katerra 把建筑作為一個“產品”來打造,建筑的結構部件(墻板、窗戶甚至家具)全都在 Katerra 自己生產線上完成,然后運到施工現場,像樂高積木一樣拼在一起。同時它還革新了商業模式。在保證房子質量和美觀前提下,Katerra 只需一半時間和成本來完成建筑物。這是因為:
第一,它是歷史上第一個從頭到尾包辦一切的“全棧式”建筑服務,有自己供應鏈、設計和工廠。這樣的商業模式靈活而強大,可以幫客戶(主要是住宅和商業地產開發商)省去與不同供應商團隊合作的麻煩,使后者不需再與多家建筑設計公司、工程承包商和其他相關公司打交道。
第二,Katerra 有自己 IOT 網絡跟蹤所有員工和設備,及利用 SAP 平臺實時分析比較每個項目數據,這也是商業模式的重點,簡化一切,提高員工生產力,因為建筑業的最大挑戰是人工和建筑材料間的協作問題,也是燒錢的地方,而 Katerra 利用實時信息和數據來解決這一問題。
《華爾街日報》稱:Katerra 就像是在“造 iPhone 一樣制造建筑”。
建筑業和消費電子產業的確有相似之處,因為一旦以技術為基礎的模塊化設計得以實現,他們都可以受益于規模經濟。
但建筑和消費電子又不同,每個建筑物有它獨特性,當地規章制度、氣候、物理限制、地震條件等。iPhone 出場前就組裝完畢,但建筑不可能,這也許就是為什么 Katerra 要做端到端服務的原因。
最后 Katerra 團隊陣容其實嚇人:成立于 2015 年,今年才 3 歲,三位創始人分別是:Michael Marks(CEO)、Jim Davidson 和 Fritz H. Wolff。
第三位是原房產投資公司 The Wolff Co. 執行董事長;第二位是科技投資巨頭銀湖的創始合伙人之一;第一位是私募股權界知名人士,曾任特斯拉臨時 CEO ,Michael 也曾掌舵消費電子制造巨頭 Flextronics。
Katerra 去年完成項目 11 個,未來兩年賬面已積壓 13 億美金項目,這些新項目涉及住宅、酒店和學生公寓等。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接觸軟銀前曾計劃融 4-5 億美金足矣,但軟銀鼓勵其加速全球擴張。軟銀進入前,已進入投資機構包括德豐杰(DFJ Growth)、Khosla Ventures、富士康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歷經7年廝殺,中關村勞模雷軍或將在今年問鼎首富。 這陣子,關于小米赴港上市的傳聞不絕于耳。據相關媒體報道,小米 IPO 后市值預計將達到1000億美元,以雷軍占小米77.8%的股份來算
在中國的 互聯網 界有很多這樣的創業公司,他們御風而生殺伐紅海,在BAT的夾縫中艱難成長,踏著成千累萬失敗者的尸體成功突圍,敲鐘上市,一夜而為天下知。然而,上市的鐘聲可
最近,娛樂圈的新聞狂轟濫炸。即使不關注娛樂圈的人,也應該認識皮幾萬(PG_ONE)了。 ▲皮幾萬(圖片來源:@紅花會PG_ONE 個人微博) 這個本來以嘻哈音樂出身的歌手,如今與多個負面新
開國大典的時候飛機不夠,你說飛兩遍;現在再也不需要飛兩遍了,要多少有多少。 當年送你的十里長街,如今已是十里繁榮。 這盛世,如您所愿, 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2017年1月
錢寶張小雷自首的消息就像一道驚雷,立馬在網上炸了鍋。寶粉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那個讓他們著迷和信仰的雷總嗎?信仰是最大的精神支柱,迷信錢寶 投資 者頓覺天塌地陷。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