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時代房企“搶人”白熱化
2017年截至目前,至少有130余位房企高管發(fā)生職位變動,至少有69位高管離職,其中至少12位總裁級高管離職,有不少是從TOP10房企加盟到中型房企平臺,這背后是中型房企對規(guī)模和業(yè)績的迫切追求。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房地產圈的人事變動,在今年尤為明顯。12月初,鴻坤地產集團一紙聲明,坐實了原龍湖副總裁袁春跳槽至鴻坤任職總裁的傳聞。然而,袁春從龍湖的離職只是今年以來房企高管離職潮的冰山一角。
實際上,人事變動的背后是房企對規(guī)模和業(yè)績的迫切追求,其中既蘊藏著企業(yè)內部發(fā)展治理的思考,又有來自規(guī)模壓力下的業(yè)績增長需求。中信建投首席房地產分析師陳慎分析認為,進入存量市場,企業(yè)已經跨越到新的階段,房企想要達到一定規(guī)模進入更大的市場,則需要好的舵手。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xiàn)領也表示,隨著開發(fā)浪潮的結束,房企在人才、資源和資金方面都將面臨重新洗牌。
*ST股年底保殼:有的靠控股股東、有的賣資產
*ST股年底保殼:有的靠控股股東、有的賣資產、還有的實在沒辦法幾乎放棄
2017年臨近尾聲,保殼成為*ST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在IPO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殼資源的價值雖然不如以前,但一般的價格也還有30億元左右。畢竟,相比保殼而言,公司重新上市要難得多。”某私募投資總監(jiān)向記者表示,“整體上看保殼的方式,政府補貼的居多,賣資產的算是吃老底了。”
西部證券投行部董事總經理王克宇向記者表示,“市場上的殼資源價格確實在下降,當前殼資源基本按照40億元至60億元左右的估值出售。”
四季度以來,債轉股、股權轉讓、出售資產等成為*ST股重大資產重組的關鍵詞,而在重大資產重組的過程中,控股股東往往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也有不少*ST股不得不選擇終止重大資產重組,面臨暫停上市的風險。
近期在上市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過程中,*ST沈機、*ST三維、*ST中絨等都出現(xiàn)控股股東的身影。
沈陽市國資委和信達公司批準的債轉股方案顯示,*ST沈機控股股東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將持有的2.25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9.39%)的收益權轉讓給建設銀行鐵西分行。作為交換條件,建設銀行鐵西分行提供10億元資金給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用以購買*ST沈機旗下非i5業(yè)務相關資產,*ST沈機最終使用這10億元資金用來償還存量債務。
變賣旗下資產也是*ST股重大資產重組的途徑之一,近期*ST紫學和*ST滬科的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就屬于此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