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去杠桿”問題需打持有戰,實際經濟需與金融部門配合。
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中國實體經濟出現一定調整,違約現象和不良貸款增多。另外,金融創新下資管業務的監管套利和空轉套利突出,衍生出一系列風險。“去杠桿”、“去監管套利”的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就維護金融安全、做好金融工作發表了重要講話,中央對于防控金融風險高度重視。
5月25日,在“第十四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中國經濟的主要風險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在下滑,在下滑的過程中,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增加,企業困難加劇及失業率上升問題等日益突出。
“這些突出的實體經濟問題映射在金融領域,將集中體現為杠桿率攀升,債務負擔加重和不良資產增加。”在李揚看來,杠桿不斷攀升是今后經濟風險最大和最集中的體現。結合實體經濟中的去產能、去庫存等問題,解決實體企業的問題,解決金融部門的杠桿率高升問題,成為所有問題的核心。
問題在非金融領域
近日,國際評級公司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級別從Aa3下調一級至A1,并將經濟發展由“負面”調整為“穩定”。理由主要是,中國實體經濟債務規模將快速增長、相關改革措施難見成效、政府將繼續通過刺激政策維持經濟增速等。
“我們當然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但其中提出的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問題仍然集中于對我國杠桿率的評估上,集中于對我國去杠桿措施成效的判斷上。”李揚同時表示,當前中國的債務和杠桿的主要問題不在金融部門。
從實體經濟層面來看,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面臨成本上升、資金緊張等問題,由于抗風險能力較弱,對經濟環境變化高度敏感。在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反彈中,小微企業違約率上升趨勢突出。
相較金融企業的杠桿率來說,中國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情況令人擔憂。國際比較數據顯示,美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是72%,日本低于100%,中國超過了100%。而在企業債務中,65%可以歸屬于國有企業。“中國企業部門杠桿率的問題,核心是解決好國企的問題。”李揚說。
“現在主要的問題在于實體部門沒有收益。實體部門不健康,僅僅依靠金融去杠桿,倒逼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是不可能的。”李揚認為,關鍵仍然是提高實體經濟效率,使得資金有進入實體經濟的動力。而要提高實體經濟效率,就必須提高ROA(資產收益率)仍在上升的行業比重,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大規模產業結構調整。
李揚也指出,在這兩年里,中國的對外部門有非常大的改善。幣種結構、期限結構、債務主體、債務類型、負債率、債務率、償債率、短期外債對外匯儲備比等指標均在非常安全的水平上。基于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離債務危機尚遠。
“中國的債務不構成危機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高儲蓄率,而且外幣計價的債務只占不到3%;第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機構,使得債務問題和產生的風險實際上是流動性風險,不會出現清償風險。流動性風險解決的空間要大得多,更何況中國央行還有很多手段,比其他國家的央行手段多。”李揚說。
讓杠桿能夠持續
簡單地把債務取消并處理是不是就是去杠桿?問題顯然沒有這么簡單。李揚認為,如果產生的根源沒有消失,那么杠桿問題還會重蹈覆轍。
“國企改革,整個企業層面的改革,是去杠桿的題中應有之意。上一輪主要的企業是國企,這一輪應當國企、民企同等對待,因為我們要管理金融風險,推進結構改革調整,不能再有所有制歧視。所有去杠桿的優惠政策也應當讓民營企業同等享有。”李揚表示。
金融的發展來不開實體經濟為基礎,不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金融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近年來資金空轉和監管套利之嚴峻也加重了實體部門的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
李揚認為,去杠桿要準備打持久戰,真正去杠桿是把GDP做上去,但是在現有的金融經濟框架下,又得把債務搞下去就很難。
“在刀刃上的平衡找到一個均衡點不容易,要慢慢地謹慎行事。說實話,看起來去杠桿、去庫存的速度慢了,但其實這正是表明了我們的謹慎,表明了按規矩辦事,這不能作為中國信用等級下降的原因。我們要有定力,不能因為外人說什么,馬上就采用不理性的行為,要加強定力。”李揚說。
正是因為去杠桿不容易,李揚也認為需要保持債務和杠桿的可持續性。“這樣一個命題背后的理論基礎是,工業化社會中負債經營是常態,如果簡化到最簡單,就是儲蓄和投資的平衡。對投資者來說,要從儲蓄者那里拿錢,就形成了債務,所以負債運行是現代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農耕經濟的顯著特點,所以去杠桿絕不意味著無杠桿,正確的做法是讓杠桿能夠持續。”
“中國已經是一個世界大國,‘一帶一路’給了我們新的力量。所以在這個框架下,我們覺得中國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第一,債務和杠桿問題在中國存在,在一定意義上確實嚴重;第二,隨著經濟下行,有一些領域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惡化;第三,全面考慮中國的資產負債,考慮整個中國改革和處置的措施,危機絕對不可能有。”李揚總結稱。
本文“去杠桿要求實體經濟和金融部門需結合”由財經365首發,歡迎轉載,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
免責聲明:財經365(m.hand93.com)發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 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部分內容文章及圖 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版權歸屬于原作者,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圖片、圖表及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 性、原創性等,如無意侵犯媒體或個人知識產權,請聯系我們或致函告之 ,本站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關注財經365公眾號(caijing365wz),獲取最優質的財經報道!
商業地產的沉浮瞬息萬變,沒有一種商業形態和模式可以始終主導市場。隨著消費群體的迭代與消費觀念的升級,實體 零售 市場經歷了調整與變革,曾經在市場中掌握絕對話語權的百
“一帶一路”契機之下,中國需要輸出的,不僅是 高鐵 ,還有一碗泡面。 【1】 3月20日,康師傅控股發布了一份令業界側目的年報。數據顯示,2017財年,集團實現營收589.54億元,同比
3月20日晚間,味千(中國)(00538.HK)公布全年業績。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實現營業額23.32億元,同比下降2%;毛利近17.55億元,同比增加2.5%;公司 股東 應占虧損4.87億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月20日午間,在港 上市公司 康師傅控股發布2017年業績,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89.53億元,同比增長6.07%;股東應占凈利18.19億元,同比增長56.59%;基本每股收益32.45分;
這是“健康”的時代。 全球飲料巨頭可口可樂日前公布2017年成績單。財報顯示,可口可樂2017年實現凈收入354.1億 美元 ,同比下滑15%;凈利潤為12.48億美元,同比下滑81%。 這并非可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