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過兩千年的時間當中,黃金并不是商品,而是貨幣本身,是貨真價實的貨幣。它是唯一一種使用了千年以上,而且范圍遍及全球各個角落的貨幣。從過去到現在,它一直都是唯一有效的儲值手段、交易媒介和記賬單位。
在歷史上,總會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國家選擇貶值自己的貨幣,導致后者消亡,但是黃金卻一直存活著。可是,當前各國的領導人卻似乎是忘記了這個歷史教訓。眼下,伴隨著不良資產處置計劃、量化寬松、零利率乃至負利率等各種大規模的貨幣擴張,全球債務水平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這由各國政府主導的歷史性信貸擴張已經影響到了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最近,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表示,考慮到黃金作為一種貨幣是免于各國政府和央行政策左右的,它顯然是一種很不錯的投資選擇。格林斯潘還補充說,“通貨膨脹的大幅度抬升最終將使得金價上漲。當下投資黃金就是一種保險”。
TheStreet刊文指出,這位聯儲前主席之所以會有此番表述,是因為由于各國政府和央行史無前例的干涉政策的失敗正導致全球金融系統處于重大壓力之下,而這時對黃金在金融領域的地位進行重新評估就顯得尤其必要了。它到底是一種過時的,只屬于懷舊主義者的選擇,還是一種全球金融系統至今都依賴著的,被廣泛承認和接受的儲備資產呢?
2008年,以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的破產為標志的金融危機正是美國住宅市場債務水平過度的,難以支撐的膨脹的結果。為了挽救金融系統的命運,美國政府和聯儲便采取了前述的那些極端化的手段。
當時,美國市場上有大約十五家全國性的大銀行,而到了現在,經過了多年的持續整合,形成了五家“大而不倒”的超級大銀行。伴隨金融力量集中到少數機構手中,系統性風險只能進一步增大。
2008年,美國政府債務大約是10萬億美元,而今天大約是20萬億美元。關鍵是,出現這種變化的并非只有美國一家,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債務也都呈現出爆炸性增長。這些債務因素對全球金融系統構成了巨大威脅,而且這威脅還在持續增大。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各國政府該如何扭轉這種進程,而是變成了各國政府和央行會如何擺脫這條道路,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
迄今為止,各國政府和央行的選擇都是訴諸“膨脹”來擺脫麻煩。在一個通貨膨脹環境當中償還債務,其痛楚比起在通貨停滯乃至緊縮環境中不知要小了多少。
各國采取零利率和負利率政策正是為了幫助政府利用通貨膨脹來走出危機。遺憾的是,這一理念要真正付諸實踐,操作起來卻是極端困難的。當下,債務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是4%,而經濟增長至多只有2%,長期角度看來,這顯然是難以為繼的。
各國政府和央行總是持續采用阻力最小的方法,極端重視短期。然而,他們政策的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伴隨利率開始上漲,破壞性衰退,乃至更嚴重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越來越清晰的是,金融系統必須進行實質性的變革,不管是在崩潰之前還是之后。
于是,在幕后,各國政府和央行開始針對自己的債務進行對沖操作。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央行停止了賣出黃金。央行研究和咨詢機構官方貨幣與金融機構論壇(OMFIF)的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的每一年,各央行都是黃金凈買家,總計吃進了超過2800噸黃金,占他們儲備的9.4%。
如果各國央行都在悄悄買進黃金,作為必要的儲備,那么謹慎的投資者難道不該提起注意嗎?任何一個投資組合當中都應該包括黃金的成分,畢竟這是一種流動性很高的,貨真價實的,而且不被金融系統所左右的可靠資產。
歐洲央行和美國聯儲固然是持續積累黃金,俄羅斯和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也是一樣。在進行了長達四十年的黃金去貨幣化嘗試之后,各國的貨幣管理當中,這種貴金屬似乎又重新開始占據了關鍵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