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在中國增加產能的動向正在擴大。日清食品控股預定近期啟動生產桶裝方便面的新工廠,松下和林內也在中國新建了工廠。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調查,約有40%日本企業計劃擴大中國業務,時隔3年首次出現增加。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出現提高,開始追求高品質。受這一利好因素影響,日本企業最近幾年明顯從中國的“撤出模式”迎來了轉機。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16年底進行的“亞洲及大洋洲日企實態調查”顯示,在進駐中國的日企中回答“今后1至2年擴大中國業務”的企業占40%,比2015年的調查結果提高2個百分點。雖然在2011年峰值時有超過60%日企回答“擴大”,在那之后呈現持續減少傾向,此次時隔3年再次開始增加。
明顯表現出積極姿態的是食品產業,計劃“擴大”的日本企業達到54%。日清食品投資約3.5億元在浙江省新建了工廠,預定5月下旬投入運轉。中國方便面的市場規模在2015年約為400億包,達到日本的7倍。
好侍食品集團總部也計劃在浙江省建設在華第3座咖喱塊工廠,將中國的產能增加一倍。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伴隨著赴日旅游熱潮,日本產品的高可靠性通過口耳相傳被中國消費者重新認識。兩家食品企業將通過增設工廠抓住需求。
在生活家電方面,高性能的日本產品也備受追捧。林內2017年春季投資約5億元在上海建設了新工廠。雖然林內的熱水器比當地企業的產品貴了近一倍,但該公司社長內藤弘康表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即使價格貴,高品質產品也變得暢銷”。林內計劃年產能增加一倍,增至120萬臺,以消除供不應求的狀態。
在汽車相關產品方面,除了本田正在湖北省武漢市建設新工廠外,松下4月底在遼寧省大連市啟動了汽車電池工廠。
最近幾年,西鐵城控股和索尼(35.47, 0.11, 0.31%)先后關閉和出售了中國工廠等,日企從中國市場撤出或縮小業務規模的動向接連不斷。主要原因是,人工費的上漲讓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失去了魅力。
不過,在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16年的調查中,回答“縮小或退出中國業務”的企業由2015年的11%減至7%。日企撤退的動向正逐步告一段落。
如果反過來看,工資上漲也就意味著收入提高。中國2016年的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10%,增至33.2萬億元。1年間產生的個人消費超過了泰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伴隨購買力的提高,消費者正從追求低價格轉向重視品質、安全性和高檔感。
日企的中國業務還存在很多戰略方面的風險,比如對房地產泡沫的擔憂、中日政治關系惡化等。不過,部分日企根據長期以來的經驗加強了對“中國風險”的耐受性。2000年代大量涌入中國的日企在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經歷了優勝劣汰,勝出的企業進入了實施新投資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