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3月底結束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目前仍處第二階段,銀監會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愈加收緊,對此,野蠻生長、問題頻發的網貸迎來了更為嚴厲的監管。
在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平臺合規經營和轉型發展被提上日程,互聯網行業限令在8月24日前完成整改,在僅剩的100多天倒計時中,網貸再次被推向了公眾矚目的風口浪尖上。
“進擊”的網貸:積極向新規看齊
蒲海勇指出,政府監管使得最初缺乏規范局面被打破,這對于網貸平臺們來說是一種挑戰,但更是一種機遇,在政策的倒逼下,能夠適應國家法規要求的信貸企業將會更加完善有保障,經營狀況也會日臻成熟。
他坦言,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下,行業發展狀況復雜多變,不可預測。最近關于網貸的負面信息頻頻被曝光,許多資信良好的網貸平臺也因害群之馬的存在而受到波及,但是蒲海勇表示這種情況是必然存在卻又不可預測的,作為網貸企業應該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提高企業解決復雜局面的能力,積極勇敢面對風云莫測的行業情況,做好自己,堅守好企業運營的正確方向,調動豐富的管理經驗去應對各種不可預測的風險。
對于信貸企業而言,風控是關系著企業經營最終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前提,做好風控,企業才能保證資金的良好周轉和企業的正常運營,所以風控貫穿著網貸的全過程。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是金融,而金融永遠也離不開風險。蒲海勇認為,金融跟所有的國家和機構,包括跟老百姓是休戚相關的行業,所以在發展金融的理念上,一定要做到安全和穩健,做到風險可控。并在這個基礎之上不斷的探索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服務于廣大客戶。對于海金所來講,就是如何做好互金平臺,服務好我們所關注和關心的企業的發展。
政府加強監管后對于信貸行業來說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轉機,究竟是遵守游戲規則游刃有余,還是游離場外最終慘遭淘汰,這將是在接下來的100多天中每個信貸平臺都要好好思考的問題,而在政府監管下合法合規的信貸平臺或許將帶給消費者更多的驚喜。
P2P平臺問題叢生,政府加大風險治理
“過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風起云涌、波瀾壯闊。”海金所董事長蒲海勇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網貸行業從出生到發展進入深水區的整個歷程。
從2007年國內首家P2P純信用無擔保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成立以來,人們陸續發現這一模式的可行性和高盈利性,資本相繼入場。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2016年12月底,網貸行業運營平臺已經高達2448家,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市場競爭,網貸行業也呈現出泥沙俱下的局面------圈內缺乏相應法規和準入標準,有理想有抱負的優質平臺和濫竽充數、投資獲利以賺快錢為目的的組織共存,“校園裸貸”“刺死辱母者”等案件的曝光也將網貸行業的亂象展現到公眾面前,這些問題的曝光更讓消費者和政府認識到網貸行業亟待整合和規范的這一現實問題。
面對網貸行業“鶯飛草長”的亂象,銀監會于2015年1月成立普惠金融部,將P2P正式劃入管理范疇,2016年8月 24日,銀監會也正式對外公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暫行辦法》作出了12個月過渡期的安排,在過渡期內要求網貸平臺通過采取自查自糾、清理整頓、分類處置等措施,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促進機構的規范發展。蒲海勇認為,此次暫行辦法的出臺最核心的一點是保護投資者,同時也是規范金融行業和類金融行業的風險控制。他認為,新政出臺以后對投資者也會有相應的要求,能做到細分市場,各有各的客戶。第二是保護金融行業的穩定性,因為金融是國家上層建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能保護中小投資者,引導合理投資、理性投資。
網貸大洗牌,是壓制還是新出路
在政府要求整改后對信貸平臺產生了直接又顯著的影響――信貸平臺的業績和成交額增速明顯放緩,新生信貸平臺的增速也逐步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許多無法適應新游戲規則的企業相繼退場,截至2016年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相比2015年底減少了985家,換句話說,多而雜的網貸行業整體面臨著大洗牌的淘汰運動,隨著行業格局逐漸清晰,唯有業務合規且有盈利能力的平臺,才可能在激烈的行業淘汰和市場分化中站穩腳根。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政府的監管網貸平臺“要么改變要么退場,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規范的優質平臺才有資格在網貸這一行業繼續生存下去。
然而,政府對行業的加緊監管并不意味著要壓制行業的發展。實際上國家還是非常鼓勵網貸行業創新合法發展,支持網貸行業為互聯網金融領域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政府一方面對網貸行業的創新予以支持,鼓勵網貸行業服務實體企業,另一方面也根據不同網貸平臺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保護投資者的措施。對此蒲海勇表示,政府對于網貸平臺的規范整治不僅僅是在保護投資者利益,提高消費者對網貸行業的信心,也是在保護網貸行業的正常有序運營,保護行業內的優質企業,為行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