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訊:我們都知道,2015年創業板超級行情的背后,除了資金推動,一個最重要的邏輯就是資產重組。隨著資產的不斷注入,推動公司業績持續成長,也推動公司的估值越飛越高。因為有了重組,就可以打破內涵式增長的常規邏輯,超常規、外延式增長就成為可能。
但是隨后的市場調整以及重組口徑收窄,讓創業板以及小市值公司風光不再,跌跌不休。截至本次征求意見發布的當天,創業板指數距離2015年時的最高點跌去了63%,中證500指數跌了58%。而同期,上證50指數的跌幅只有16%。
從兩個大類資產的長期走勢來講,過去4年形成的接近50%的差距非常巨大,未來要不要回歸?怎么回歸?當前時點,特別是《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有可能為二者的回歸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契機。
從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上證50,到略顯突兀的中證500,這兩類資產雖然只多了一個0,反應的卻是風格的巨大變化。為什么拿兩個指數來比較?很顯然,創業板績差股的一飛沖天不等于你能抓住其中的機會。還是我一貫的觀點,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能用指數投資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直接購買個股,因為二者的風險收益比遠遠不在一個水平。
有些時候,當我們還在為某個觀點糾結的時候,卻突然發現相關的數據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
截至6月19日,中證500ETF基金的資產規模升至465億元,創出歷史新高,成為目前市場上最大的股票型ETF。恰恰在上證50和中證500的走勢差距如此之大的時點,中證500ETF基金的這種申購表現,很難不讓我們去思考,是否會開啟一個新的階段?
毫無疑問,創業板的績差股迎來了春天。情緒是可以傳染的,事后來看,這會不會成為創業板的春天,甚至是市場的春天?更多股票資訊請關注財經365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