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校園貸正在走向新的方向。近日,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 (下稱《通知》),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并明確退出時間表。《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在網貸機構紛紛離場的同時,面對高校助學、培訓、消費、創業等金融需求,銀行則跑步進場,開辟正規、陽光的校園貸服務渠道。
捆綁信貸服務將徹底消失
大學生超前的消費觀和創業需求、互聯網貸款申請的便利,令校園網貸在過去數年間快速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卻在逐漸“跑偏”。“校園貸的存在從表象上看能幫助大學生解決當下一些經濟困難,但客觀上,校園貸造成的影響卻極其嚴重。”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表示。
事實上,盡管早在2016年,銀監會、教育部等部門就多次下發整治校園貸的相關通知和規定。但部分地區仍存在校園貸亂象,且求職貸、培訓貸、創業貸等不良借貸問題突出。放貸機構的良莠不齊,被認為是造成不正規的校園貸業務屢禁難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當前各類放貸主體進入校園貸市場,缺乏相應制度和監管約束,以及放貸主體自身風險控制機制缺失等問題,此次《通知》給出了解決方案,明確從事校園貸業務的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并根據自身存量業務情況,制定明確的退出整改計劃及時間表。《金融投資報》記者發現,在道德、監管、市場的三重沖擊中,多家網貸平臺已宣布退出或收緊校園市場。據盈燦咨詢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3日,全國共有62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主要是消費分期平臺和在線信貸平臺,其中專注于校園貸業務的平臺有31家;而同期全國共有59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平臺選擇關閉業務,占總數的63%;有22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其他業務,占比為37%。《通知》同時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這也意味著,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以培訓、求職、職業指導等名義,捆綁推薦信貸服務的現象即將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