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貸機構頻現“跑路”之后,監管部門愈加密切關注P2P網貸動向并立法管理、專項整治這一新生事物。2016年8月24日,網貸“基本法”出爐——銀監會等部委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文簡稱“暫行辦法”),預留12個月整改期。
時隔一年,P2P網貸“改好”了嗎?沒有。
可見的是,更多機構自知無法合規,已經逃離了這片紅海。
逃離者
在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P2P平臺卷款跑路層出不窮,老百姓(603883,股吧)對P2P這個詞充滿負面聯想就源于此。但暫行辦法頒布以來,多的是平臺主動清盤,把投資款返還給投資者。
根據第三方平臺融360網貸評級組統計,一年內正常運營平臺從2016年8月的1760家降到2017年7月的1015家,將近42.32%的平臺在辦法發布以來被淘汰。
主動清盤的P2P中,累計撮合交易額超2700億元,在業內屈指可數的老牌P2P平臺紅嶺創投引發了輿論關注。紅嶺創投也是受暫行辦法影響最深遠的一家P2P公司,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單筆借款金額遠超國家規定,紅嶺創投平臺的債權不少是房地產開發項目,規模上億元,而暫行辦法規定,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二是紅嶺創投采用“剛性兌付”模式,一旦出現債務人違約,平臺自掏腰包還款給投資者,但這也不符合國家對于P2P網貸“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的定義。
運營8年,8億元壞賬,50億元不良資產待處置,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所說的“網貸有規模,有不良資產,沒有利潤”刺痛不少業內人士,但也有人表示不認可。
“老周本人是個有意思的人,但我覺得粗放的模式不適合互聯網金融,所以他才會退出,”一位同在深圳的網貸機構的CEO對澎湃新聞表示,“但老周說話太絕對了,你不能干不能代表整個行業不能干,我覺得我們還可以做起來。”
目前看來,網貸行業成交量、貸款余額仍在穩步上升。根據融360統計,截至8月中旬,網貸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50781.99億元,突破5萬億元大關;2016年8月底貸款余額為4950.517億元,2017年7月底貸款余額為8557.55億元,增長了72.86%。
從個案來看,做消費信貸的信而富成功在紐交所上市,更早上市的中國P2P第一股宜人貸業績也有亮點,2017年二季度凈營收為11.831億元人民幣(1.745億美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61%。
穿透式監管的齟齬
在去年暫行辦法推出之際,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表示,采用“雙負責制”,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從大的方面負責頂層安排,地方金融辦協同進行風險預警、打擊非法集資,責任明確。
這種“穿透式監管”的聯動機制卻產生了不小的尷尬,地方政府有時候并未真正理解或者曲解了銀監部門的意思,有時候會橫生枝節。
最近的一例是廣西貴港市的“備案烏龍”。8月18日,貴港市金融工作辦公室官網稱,根據《中國銀監會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工商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的通知》(銀監辦發[2016]160號)要求,經金融辦審核,同意對廣西臻信互聯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臻信”)、廣西雅庭集團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下稱“雅庭”)予以備案。
然而當天,貴港市金融辦又發表聲明,撤銷兩家P2P備案,稱備案不符合申請條件,屬于無效備案,原因則是“原負責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的同志已休病假,新接手的同志不熟悉相關政策和法規,錯誤地給兩家公司出具了予以備案的通知。”
目前,全國范圍內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正如火如荼,將持續到明年6月結束,而暫行辦法中提及的備案,目前各地尚無日程表,也沒有一家P2P順利完成備案。
更加讓P2P和一些存管銀行頭疼的是“屬地化存管”。日前,深圳、上海等地陸續出臺備案細則,要求P2P選擇轄區內銀行存管,這也就意味著已經簽訂的存管協議不少都面臨作廢風險。
“地方政府各自為政,”一位互聯網金融觀察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政策之上疊加政策,給平臺增加很多難題。雖然方便地方政府監管也有一定道理,但是這些問題本來是可以克服的。”
在銀行存管系統方面,據融360統計,截至2017年7月底,已經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的平臺為420家,占到正常運營平臺數的40%,而已上線銀行存管系統的平臺占比這一數據在2016年8月份是5.88%。
“全國各地的監管政策缺乏明確、統一的標準和執行,‘此地嚴而彼地松’的現象已經對平臺和公眾都造成了一定困擾。監管一把尺子量到底,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地區出現政策洼地而導致的監管套利行為,有利于監管政策的理解和落實,”拍拍貸CEO張俊對澎湃新聞表示。
根據融360統計,自去年8月24日出臺暫行辦法這一年期間,央行、銀監會及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出臺的有關網貸行業的監管細則和政策超過50份。其中全國性政策16份,主要圍繞風險專項整治、網絡借貸備案及資金存管、網貸業務合規等話題展開。北京、上海、深圳、廣東、江蘇、廈門等省市也陸續推出多份地方監管政策,主要圍繞校園貸、現金貸、各地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等主題。
被取締的“校園貸”
作為曾經的負面新聞重災區,P2P“校園貸”業務永久性退出市場。
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5月27日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且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對于存量業務要制定整改計劃,明確退出時間表。
而在此之前,嗅到風聲的校園貸機構已經退出市場,去年4月,“分期樂”宣布不限于校園開展業務,將服務對象拓展至白領人群;9月,“趣店”宣布退出校園分期市場;8月,“優分期”宣布進軍非校園消費金融市場;10月,“我來貸”宣布正式關閉學生申請貸款的通道;2017年4月,“名校貸”在官網發布公告稱,將暫停新增校園網貸業務,轉向校園公益事業,為在校生提供公益性的服務。
根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6月,全國有59家校園貸平臺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平臺關閉,占63%;22家平臺轉型其他業務,占37%。
網貸退出校園市場,相應的是銀行回來了。
銀監會在4月21日召開的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對互聯網金融與信息科技風險防控提出要求,并提出,要加強商業銀行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應通過推出正規校園貸把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做到位"。此后各大行相繼推出針對大學生的信貸產品。
校園貸沒了,裸條還會有嗎?(原標題:網貸監管落地一周年:四成P2P逃離 校園貸被勒令取締)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