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銀監會公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下稱《信披指引》),引發行業關注。
《信披指引》起草的背景是什么?框架設計的整體思路又是怎樣?解讀時應該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9月1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稱“協會”)在京舉辦《信披指引》解讀高級研修班,銀監會普惠金融部相關專家,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業務一部負責人沈一飛,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以及網貸從業機構人員、律師等約300余人參與了此次培訓。
會上,銀監會普惠金融部相關專家指出,《信披指引》起草的主要依據是《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
據了解,《信披指引》制定的整體思路為:首先,強調信息披露全過程,保護出借人與借款人的合法權益;其次,通過設定信息披露具體指標,提高網貸機構可操作性;再者,為信息數據報送預留接口,為監管機構有效及時開展非現場監管提供依據。
對于《信披指引》的后續執行,上述專家強調平臺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內容:披露用語應當準確、精煉、嚴謹、通俗易懂,不要自創自編新詞;披露渠道應當明確,可查詢;披露內容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及時;披露報送應當按要求,可核驗。
楊東認為,《信披指引》的出臺標志著屬于中國特色的“1+3”制度體系的正式形成。“在分類標準上更加精細化,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和完善,融匯了RegTech的監管思維,為其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提供了典范。”楊東說。
值得注意的是,會上,沈一飛詳細介紹了由協會搭建的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下稱“信披平臺”)發展情況。
此前的6月5日,協會在天津舉行了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上線儀式,10家互金企業作為首批試點單位正式接入信披系統,對機構基本信息和運營信息進行披露。據了解,目前已有88家機構接入信披平臺。
“信披平臺的主要作用與成效在于:愿意向合規發展的企業,踴躍參加登記披露;幫助參與登記披露的機構發現合規性問題,助力行業規范,整體向好發展;社會監督氛圍逐漸形成,媒體監督企業;大部分企業首次全面被披露,數據被深度挖掘并分析。”沈一飛說。
另據沈一飛透露,今年信披平臺第四季度的工作主要包括:落實《信披指引》的具體要求,對系統進行升級;進行項目信息披露及銀行存管信息披露。此外,接下來也將啟動互金平臺合規整改登記及網絡借貸合同登記的相關工作。
(原標題:互金協會帶你解讀網貸信披指引:平臺不要自創自編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