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問題不要總說自上而下,監管也要看金融機構的基本防控能力,”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鍔生表示。
蔡鍔生是在9月13日“第二屆長三角金融科技高層對話暨新華網思客陸家嘴峰會”上發表上述觀點的。蔡鍔生表示,在風險防范問題上,只要金融機構健全自身管理架構,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這樣金融行業的服務意識、市場觀念、市場判斷就會不斷增強,后臺風險防控措施也就增強了,這就形成了基礎的第一道風險防范網。
此外,對于金融風險和金融亂象,蔡鍔生認為要區別對待,“對于金融本身出現的問題,應該站在怎么防風險的角度思考,而對待金融亂象,一定要站在維護市場秩序、保證消費者利益的法律角度上?!?/span>
蔡鍔生在演講中肯定了互聯網金融的作用,“互聯網金融,甚至包括P2P,除了一些不合法的企業外,這兩年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一是普惠服務,使一些沒有得到金融服務的地方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務;第二就是在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
但他也指出,從金融技術和金融交易平臺的運轉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上來考慮,互聯網金融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為什么互聯網金融會風起云涌?從良好的愿望出發,是為了普惠金融,為了大眾服務,但是沒有可持續的經營模式和利潤模式支撐它,又為什么要建這個平臺呢?”
蔡鍔生表示,金融科技不能不掌握本質,就“照貓畫虎”,他舉例稱,“作為需求者而言,我現在第一需求是需要貸款,然后再看時間的問題,以及我能不能承受利率負擔,所以我們新金融的利潤模式和收費模式是高還是低?我覺得應該考慮整個金融,無論是銀行也好、互聯網也好、P2P也好,在整個經濟發展的制度上,怎么能夠真正為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作用,這才可以提升我們國家的整體水平?!?/span>
蔡鍔生認為中國的金融服務還有提升空間,“作為一個國家,整體金融服務概念應該怎么去做?金融為科技創新、為中小企業、為科技企業、為研發企業發展的服務,這幾年有什么長進嗎?按照美國硅谷的概念,比如說種子基金和銀行的配套,在市場上有沒有形成?我覺得還沒有形成,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問題。”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在會上表示,不同于美國的監管,中國對于金融科技還是相對寬容的,但是近些年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金融科技對監管構成了挑戰:“首先是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對貨幣的度量和貨幣政策的傳導引發了新變化。第二,大數據分析的長尾效應,可能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家平臺可能為所有客戶提供服務會不會帶來壟斷的問題,監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大數據分析可以真正應用到金融交易當中,幫助我們解決金融問題,一個隨著而來的問題是,會不會加劇市場上的羊群效應?還有分業監管的框架下,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是混業經營,而且有一些已經是系統重要性機構,如何對這些機構進行監管,尤其是防范系統性風險?”
黃益平預計,現在加強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把它納入監管框架當中是有必要的。他補充道,監管太松容易引發風險爆發,可能把這個行業摧毀,而監管過嚴就會把很多潛在發展機會消滅掉。(原標題:銀監會原副主席談金融:平臺就是風險防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