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偶然的機會,進入P2P行業,開始去了解它,解析它,發展它。大家進去P2P領域的目的各有不同,有些是為了逃避金融監管,有些是為了進行自融,也有些是為了想象中的大金融夢,當然,還有那些敗壞了P2P 聲譽的詐騙者們。
如果說最初對P2P的認知是1,現在,我對它的認知,則是0。
我對它最初的定義,是線上的民間借貸,政策的定義是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平臺,而在來國內之前,它是個人對個人的直接借貸模式,其實,這之間各自有著本質的差別,之所以最初定義它為線上的民間借貸,一是因為它游離于現有金融體系之外,二是它本身的借貸屬性,乃至相關操作模式,都與民間借貸極為相似,現在仍有可以如此定義的平臺,但已不是主流,當然,也與三年前自己本身狹隘的認知有關。至于政策定義的互聯網金融信息中介機構,這道破了P2P信息中介的本質,但缺乏了對于我國實際國情的考量,在沒有完善的社會信用信息體系的情況下,對于大多平臺而言依舊依靠著傳統的風控模式進行平臺產品風險的控制,對于目前國內的投資人群而言,也不具備對借貸信息安全性的甄別能力,同時,對于借款人而言,也缺乏對于信用信息缺失所造成嚴重后果的約束,因此,這只能說是監管層對于P2P行業的美好愿景。至于說在進入中國之前,個人與個人之間直接借貸的P2P是屬于符合信用信息以及社交網絡信息相對完備健全的國情下,所采用的一種借貸模式,是國內模式的重要參考,但是,完全采用這種模式發展的平臺,并不多,不得不說,在國內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極大的豐富和拓展了P2P的內涵。
以上都是個人對于P2P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而現在,我之所以說對它的認知是0,則是因為,我發現,在行業之內,政策之外,它已經漸漸成為互聯網金融科技的沃土,成為真正改變傳統金融的地方,余額寶證明了互聯網金融無與倫比的魅力,但它并不完全是金融科技創新的力量,更多的是網絡流量的力量,流量為王的時代仍未過去,微眾銀行千億級的放貸規模仍在增加,但相對而言,微眾銀行千分之二的逾期率更值得傳統金融風控模式心顫,這必然存在著金融科技的力量,大數據分析和社交網絡信息應用以及用戶的支付習慣捕捉等科技的創新應用使程序員們一道代碼搜索所呈現出的人物畫像,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金融風控模式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這意味著未來掌握著流量入口,科技實力以及用戶數據的巨頭們將無法超越。
這么說,不是為了否認P2P的價值,恰恰相反,這正是P2P的價值所在,因為,它是現階段,另一個可能獲得流量,科技和數據的領域,而且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專業化。所以我現在不再定義P2P的屬性,而在于了解究竟存在哪些發展P2P的模式,這些模式背后存在著什么樣的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比如說通過完全模仿國外P2P模式的平臺,經過自建風控模型,搜集用戶數據,這也是一種立足于基本國情的創新,比如車貸模式,有平臺直接開展車貸業務的模式,有渠道代理的模式,也有通過車貸業務,收集客戶基本信息,活動區域,構建用戶畫像庫,形成白名單等。
未來,P2P的發展,必然是金融科技的創新和發展,這對P2P平臺而言,是比金融監管更加殘酷的考驗。同時,相對而言,真正具備金融科技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平臺可能比能夠通過金融監管備案的平臺還要少的多,尤其是一些以銀行業從業人員為主要管理層的平臺,越是很難打破傳統金融思維模式的壁壘,還是LendingClub的創始人雷納德·拉普蘭奇說的那句話,“愿景靠外行,執行靠內行”,P2P必須要有金融方面的人才去執行,但更需要具備互聯網金融科技創新思維能力的人去想像。
平臺模式必須擁有至少一項其他平臺無法超越或效仿的核心競爭力,否則注定會被淘汰,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金融監管備案恰恰是這些平臺的機會,符合監管要求備案之后或許可以遇到合適的金主,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原標題:P2P的價值正在改變 平臺核心競爭力將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