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 “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所有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都不應該搞那種脫離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階段、超出自身風險管控能力的過度創新,不允許打著改革和創新的旗號去搞那些誘惑和欺騙群眾、逃避法律監管、從事非法集資活動、破壞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偽創新。
“所有的金融科技活動以及相關從事金融科技業務的行業機構、監管部門、行業自律組織,都應該將是否有利于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普惠水平、是否有利于提高金融風險管控能力、是否有利于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這‘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和評判的基本原則,并按照這一基本原則,積極、穩妥、有序地開展金融科技創新。要結合自身的競爭優勢和資源稟賦,在多層次金融市場和服務體系中找準定位、精準發力。”李東榮說。
面對目前國內比特幣與ICO的市場亂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了《關于防范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風險的提示》以及《關于防范各類以ICO名義吸收投資相關風險的提示》的公告,幫助社會公眾正確認識投資風險,保護自身權益。
而另一方面,面對魚龍混雜對網貸市場,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近日也發下了《互聯網金融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系統規范》征求意見稿、《互聯網金融個體網貸借貸資金存管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對銀行存管質量提出進一步要求。
李東榮在會上表示,要構建風險防控和安全保障體系,讓金融科技的風險看得清、防得住。
他指出,要進一步提高對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在當前的形勢下,金融風險通過互聯網可以迅速地傳導到其他機構和關聯行業,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性網絡風險特征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金融風險不僅要防,同時還要指引消費者樹立正確的金融價值觀,建立消費者保護和風險教育體系,讓金融科技的客戶懂金融、知風險。
李東榮表示,金融科技在增強金融產品供給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同時,還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將大量的長尾人群納入服務半徑,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而在這些長尾人群中,大多數金融知識欠缺、風險意識不足、風險承受能力薄弱,消費者保護和風險教育亟待加強。
李東榮表示,“我們應該通過規范統一的信息披露、合同登記、風險提示等手段,去提高金融科技服務全流程的透明度,認真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的要求。”(原標題:李東榮:互金不能搞脫離實體經濟的所謂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