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國銀監會在北京召開“近期重點工作通報會”,這是他們在風口浪尖上的首度對外發聲。銀監會普惠金融部副主任馮燕公開表示,發放貸款主體必須持有放貸業務相關牌照,對沒有經過批準的非法放貸業務和機構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和取締。
一周后,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一次入駐儀式上也表態稱,持牌經營是金融業務開展的前提。
事實上,在上月21日互金整治辦緊急暫停批設網絡小貸公司后的第二天,市場上便曝出了有牌照開出上億的新聞。目前,只有少部分公司通過小貸牌照、互聯網小貸牌照、消費金融牌照在開展現金貸業務,大多數開展現金貸業務的公司依然處于無牌裸奔的狀態。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22日,全國共批準了213家網絡小貸牌照(含已獲地方金融辦批復未開業的公司),其中有189家完成工商登記,同時,開業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則有22家。
同時,一些牌照集中在少數巨頭手中,其中中國平安和京東金融分別持有4張,螞蟻金服和蘇寧則持有3張。
“監管的意思就是停發牌照限制數量,已經有牌照的限制規模。因為網絡小貸牌照是有杠桿率限制的,原來放百億規模,現在可能只能做十億了。”于百程說。目前,全國各地對網絡小貸公司的杠桿率要求不一,平均在1.5倍左右,當前最高的為重慶,其杠桿率達2.3倍。
“對趣店來說反倒是好消息,剛剛上市補充了資本金,在新規下面規模可以做的比別人大。”于百程補充說。
對于缺少牌照,以“助貸”之名放款的公司來說,通知意味著猝死。
助貸,即助貸機構向資金方推薦借款人,并獲取相關服務費的業務。這些機構對接著銀行或信托的資金,自己則承擔著風控、兜底等角色。一旦出現大面積風險,很容易傳導到背后的銀行。
“這些公司一半會在銀行或者信托放風險準備金,但肯定是覆蓋不了風險的。他們自己可能就一兩千萬的資本金,代收余額都十幾億,沒辦法兜底。”于百程說,此前他曾撰文稱,未來這類助貸機構需要持牌,轉型p2p、或是純金融技術和信息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