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上看,壽險有三個重要指標——保費、保單件數、保險金額。保費指標反映保險公司的業務收入,保單件數反映保險的覆蓋面,保險金額反映保障程度。后兩者才能反映保險的社會保障水平。
按照中國保監會統計數據,截至去年6月30日,我國有效保單1.7億張,有效保險金額6.83萬億元。如果按13.5億人口計算,我國人均有效保單只有0.09張,而美國是0.87張,日本是1.57張,韓國是1.65張,臺灣地區是2.4張。我國壽險的單均保額折合人民幣為3.95萬元,而美國是50.9萬元,日本是39.2萬元,韓國是18.0萬元,臺灣地區是13.7萬元。再看壽險人均保額,我國是0.5萬元,美國是44.3萬元,日本是61.6萬元,韓國是29.7萬元,臺灣地區是32.8萬元。
這些數據顯示,我國不僅保險覆蓋面非常低,即只有約9%的人擁有商業人壽保險,且保障程度非常低,人均保額只有約五千元,還不足一個普通文員一個月的薪酬。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壽險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
保監會監管參考總第918期《我國內地與國際主要保險市場人身保險產品對比研究》中披露,國際發達壽險市場主要業務是普通壽險、年金保險和健康保險,這三類業務合計占比美國是100%,英國是99%,日本是100%,香港地區是85%,而我們大陸只有37%。因此,我認為,我國壽險業真正的市場在“生、老、病、死、殘”業務領域,與國際上壽險市場相比,這些還基本處于剛剛開始開發,有些甚至還處于未開發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