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險行業,退保率的高低也是衡量公司健康的一個核心財務指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7日,23家壽險公司發布了2016年年度財務報告。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退保并不是去年行業的共性,行業分化嚴重。
保費太貴、保險產品設計欠合理、服務不佳、收益率低等等原因都是投資者退保的原因,但是隨著壽險結構調整,越來越多的公司退保情況得到了好轉。
上海人壽、珠江人壽、安邦人壽、中意人壽、吉祥人壽、中韓人壽等9家險企退保金出現了同比增長的情況,其中,上海人壽、珠江人壽兩家退保增加最快,分別為946倍和17倍。
值得關注的是,更多保險公司2016年退保金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華泰人壽、匯豐人壽等14家險企2016年退保率下降,期中,華泰人壽退保金同比下降幅度更是超過50%。五大上市保險公司的退保率也出現了下降。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表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如果保險公司的退保率在一定范圍之內,例如百分之幾、百分之十幾,那么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并未有什么實際性的損失,只是保費總數額的一個變化。但退保金增加也不是一個好跡象,如果退保比例太大,說明保險公司的某些險種、某些產品讓老百姓(603883,股吧)確實不太值得信任,這會使公司信譽和形象受損,從而影響長期業務的開展。
9家險企退保金上漲
上文提到的兩家險企之所以增速較快,主要是因為2015年公司退保金的基數較小,上海人壽2015年退保金僅有0.03億元,2016年上升至32億元。上海人壽方面也表示,2016年與2015年退保金額,由于業務經營周期、保費規?;鶖档仍颍粦唵伪容^。珠江人壽2015年退保金為0.07億元,2016年達1.15億元。
不過從上海人壽32億元的退保金來看,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這里可以進行一個比較,珠江人壽2016年規模保費與上海人壽相當,但珠江人壽2016年退保金僅有1億元。為何退保金激增?主要是哪種類型的保險出現了退保的情況?公司方面并未解釋。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是上海人壽自2015年2月份成立后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實現盈利,凈利潤達0.59億元。不過由于公司保費收入主要來自理財性質的保險產品,或許因為利率、政策等原因出現了大幅度退保。
另外,安邦人壽、中意人壽兩家險企的退保金同比也有超2倍的增長,安邦人壽退保金從2015年的84億元上升至2016年的300億元,原因是什么?公司并未在年報中給出解釋,不過安邦人壽的保費收入也同比上漲了2倍多。中意人壽2016年退保金達21億元,同比也增長221%,公司年報顯示,公司 2016 年度保費收入居前 5 位的保險產品中除了年金型、兩全型保險之外,中意一生保終身壽險也榜上有名,去年保費收入達7億元,排名公司第三。
退保金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保費增加、保險產品設計欠合理、服務不佳等,但也有一些保險產品,設計之初就有變相鼓勵退保的行為,客戶在購買此類產品時,在一年或兩年內退保不僅沒有損失,而且還有收益,這與傳統意義上的退保有所區別。
當然,也有十余家保險公司出現了退保金同比下降的情況,期中,華泰人壽退保金同比下降幅度超過50%。
值得一提的是,A股四大上市險企壽險業務在退保金這一指標上表現也比較不錯,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太保壽險下降幅度最大,達46%。據了解,自2010年起,公司開始主動縮減銀保業務,擴大個險業務,銀保業務占比僅有5.3%,而業務價值較高的個險業務占比則高達84%。
消費者退保要權衡
按照庹國柱教授所言,退保實際上損失的還是老百姓。按規定,如果消費者在10到15天的猶豫期內進行退保的話,保費是沒有損失的,但如果超過了猶豫期再退保,那么已交的保費無法全額退回,一般只能退回所交保費的50%到70%。
庹國柱表示,保險公司這樣的做法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銷售保險的成本已經支出了,例如營銷人員的傭金、各項行政費用等,除非投保人能證明是營銷員存在誤導銷售等不合規的行為,否則不能將全部保費退回。
那么作為消費者來說,為什么會退保呢?近期,一位來自深圳的閆女士購買了兩份某大型保險公司的健康險產品,期交20年保終身,沒想到沒買多久,這款產品就搞活動了,買一免一人的年費,能便宜近萬元,閆女士覺得保險打折力度挺大,或許這款保險并不值那么多錢,便萌生了退保的念頭。
還有消費者在購買產品之后,有更優秀,更具備性價比的同款產品出現,如果恰好這時候投保人也只交了一兩年的保費,那么有可能在認真考慮之后選擇退保,轉而購買更具備性價比的同款產品。
另外,如果是前幾年購買的理財型產品,近兩年來保險公司收益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也可能會導致消費者退保。
總之,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時,一定要理性消費,認真計算、認真比較,不要被代理人的話術忽悠;其次是在填寫投保資料時,要反復確認相關投保資料,不清晰的地方應及時求證;珍惜猶豫期,認真考慮自己是否需要以及想要購買相關產品。做到以上幾點,或許能減少退保概率,降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