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的2016年年報昨日業已全部公布。
南都記者昨日統計獲悉,如果不考慮2016年9月成立的新華養老保險的利潤情況,2016年6家專業養老保險的稅前利潤為15.8億元,低于2015年的22.45億元。其中太平養老及安邦養老的稅前利潤為負增長。
目前在運營的養老保險公司分兩類。長江養老及國壽養老尚未開展商業保險業務,兩家養老保險公司主要為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業務和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泰康養老、太平養老、平安養老以及安邦養老等四家養老保險公司既開展企業年金及養老保障業務,又經營團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商業保險業務。
南都記者昨日獲悉,同時開展年金業務及商業保險業務的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團險業務的盈利來彌補企業年金虧損。不過,截至昨日發稿,多家養老保險公司尚未回復南都記者的查詢。
平安養老重回利潤首席
自2010年稅前利潤由虧扭盈之后,平安養老連續5個年報的稅前利潤水平都錄得行業首位。不過,2015年年報期間內,成立時間最早的平安養老卻在該指標上輸給了新秀安邦養老。
令人關注的是,自2009年以來,養老保險的總利潤最高的年份是2015年。
南都記者統計獲悉,截至2016年,行業總共有7家養老保險專業機構。其中,平安養老以及太平養老分別于2004年12月成立,國壽養老、長江養老以及泰康養老則分別于2007年1月、5月及8月成立。在時隔5年多,安邦養老于2013年12月31日成立。最新的一家養老保險公司新華養老保險公司則于2016年9月成立。
在2015年的稅前利潤情況中,安邦養老及國壽養老成為前兩位。南都記者查閱獲悉,2015年安邦養老的稅前利潤為9.14億元,較2014年同比增長1504%;平安養老稅前利潤8 .7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7.84%。緊隨其后,太平養老、長江養老及國壽養老亦錄得超過1億元的稅前利潤。
不過,2016年,平安養老以10.4億元的稅前利潤,再度成為行業的首位,安邦養老則驟降至1 .28億元,低于平安養老和國壽養老,略高于長江養老和泰康養老。
事實上,最近三年,平安養老稅前利潤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9%,維持不錯的增長。從2016年的情況來看,平安養老已賺取保費由120 .31億元增至147.73億元,而其他業務收入已由9 .9億元增至12 .68億元。相對而言,平安養老的業務及管理費、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等兩項營業支出增長不大。
成立近3年的安邦養老,已連續三年盈利。南都記者從安邦養老年報獲悉,2016年營收為11.92億元,略高于上年的11.19億元,但營業支出驟增至10.70億元,遠高于2015年的2.1億元。備受關注的是,營業支出中,其他業務成本高達9.9億元,遠超上年的1.37億元。根據安邦養老年報披露的情況,其他業務收入主要為保戶儲金業務支出。事實上,受到營業支出大幅增加的影響,2016年安邦養老的利潤總額同比大降。
兩類養老保險公司
目前在運營的養老保險公司分兩類。長江養老及國壽養老尚未開展商業保險業務,兩家養老保險公司主要為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業務和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而新公司新華養老保險亦在公司開業初期僅經營團體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暫不涉及保險產品的經營。
南都記者昨日從有關險企人士處獲悉,由于尚未開展商業保險產品的經營,這類養老保險公司獲得豁免,暫不需披露償付能力報告。
另一類養老保險公司則業務范圍更廣。南都記者昨日多方咨詢獲悉,泰康養老、太平養老、平安養老以及安邦養老等四家養老保險公司既開展企業年金及養老保障業務,又經營團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商業保險業務。
根據保監會的有關規定,養老保險公司在經營企業年金業務和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展業,不受分支機構的限制,而團險業務的全國拓展必須在業務開展區域設立分支機構。
南都記者昨日獲悉,同時開展年金業務及商業保險業務的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團險業務的盈利來彌補企業年金虧損。不過,截至昨日發稿,安邦養老、長江養老等尚未回復南都記者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