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保險業仍需跨越三道門檻:一是實現能力拓展;二是嚴控跨境風險;三是探索高效模式。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近日閉幕,而保險業的服務之路卻踏上新征程。一半是機遇,一半是挑戰,從倡議提出,到行業協同推進,保險業的參與有成績,也有不足,一帶一路沿線仍存保障空白點。針對此,監管先行,下發《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對風險可控的項目,將應保盡保。
以此來看,保險服務“一帶一路”,先要解決的是供需問題。事實上,近年來,保險業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西行之路上前行。面對“風險可控、應保盡保”新要求,未來,保險業仍需跨越三道門檻:一是實現能力拓展;二是嚴控跨境風險;三是探索高效模式。
“走出去”,保險公司要加強三重能力
一直以來,走出國門提供保險服務,內地保險公司都稍顯“吃力”,海外機構數量的不足限制了保險海外業務的開展。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曾透露,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有12家中資保險公司在境外設立了38家保險類營業機構。然而對于滿足巨大的“一帶一路”沿線保障需求來看,仍杯水車薪。
由此,保監會日前下發通知,明確表示,將穩步推動國內有條件的保險機構“走出去”,積極支持資本實力雄厚、經營管理經驗豐富的保險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區域鋪設機構網點,鼓勵保險機構加強國際合作,為“一帶一路”保險服務提供有效載體。
對此,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執行董事、副總裁王和也表示,應支持具備一定資本實力和良好商譽的中資保險公司在“一帶一路”經濟帶勞務輸出、承攬境外工程項目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營業性機構,逐步建立健全國際化的經營服務網絡,增強我國境外保險服務規模與實力。
而事實上,加強海外機構設置,也將促使中國險企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服務一帶一路,我認為保險公司要具備三項基本能力”,蘇黎世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于璐巍對藍鯨保險表示,首先,保險公司要具備全球化網絡,要能提供全球標準一致、全方位、高質量的服務;其次,要具備全球定價承保能力,例如對于中石油、華為等企業,需要為其提供在多國環境下的一攬子保障規劃;最后,保險公司還要具備全球理賠能力,能夠為客戶提供當地、高質量的及時服務。
風險保障者,同時要時刻清醒警惕跨界風險
看來,走出國門,更好的服務“一帶一路”,保險任重道遠。陳文輝副主席在近日的撰文中表示,風險管理是保險業的重要屬性,是保險區別于其他金融行業的重要特點。保險業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要求,加快發展海外投資保險和其他保險業務,發揮保險的損失補償和風險管理作用,積極應對國內“一帶一路”核心區、節點城市建設中的特殊風險保障需求和我國海外人員和財產、海外投資面臨的各種風險,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方位的保險保障。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作為風險保障者的保險業,同樣也需要提升自身風險意識,警惕跨境風險。從產品服務層面而言,一是創新產品所帶來風險,二是成熟常規產品在新環境中的應用風險。
“可提供的產品方面,對國內保險公司而言,挑戰較大的是創新險種”,于璐巍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特殊的風險環境,提出了一些特殊、新興的風險保障,例如跨境并購險、人員綁架勒索險等,而滿足該類需求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已較為成熟,那么,服務“一帶一路”過程中,國內保險公司,是不是有能力去從事、提供這種風險保障,仍然存疑。
此外,即便是國內較為成熟的常規險種產品,也仍面臨“新”環境。于璐巍認為,跨境風險和國內風險具有不同特征,舉例來看,一個大型的水電項目,在國內任何一個城市,其面對的風險環境、法律法規環境,當地對接機構、雙方互信程度等差異有限,保險公司會按一套邏輯來進行項目。然而同樣一個項目,如果是在中亞國家,或將面臨的是政局不穩、宗教勢力、民族勢力等因素,風險環境截然不同。由此,即使內地險企能夠提供產品,“但面臨的將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游戲規則’,而更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挑戰,將存在于某一個國家,而目前,中國保險公司想要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高質量服務,需要提供的是一攬子的解決方案,挑戰巨大”。
對此,保監會也表示稱,由于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處于熱點地區,不穩定因素較多,保險業面臨著大量非常規風險,對現有的風險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做好風險管理服務的同時,保險業要時刻繃緊風險防控這根弦,嚴格把好風險控制關,確保相關業務風險總體可控。
中資外資合作分工,讓“1+1>2”落到實處
那么如何補短板?王和表示,應鼓勵國內保險企業加大與絲路帶區域內國家骨干保險企業的溝通聯系和務實合作,增強我國保險業對沿線國家的專業引領能力,擴大我國在絲路帶區域的綜合影響力。同時,倡導建立“一帶一路”巨災保險基金和投資保障基金,加強區域保險行業的交流與合作。
而保監會也表示,將打造交流合作平臺,建立健全協同推進機制,通過組建行業戰略聯盟,探索建立保險業“一帶一路”國際保險再保險共同體和投資共同體等方式,提升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整體能力。
“中資保險公司和外資保險公司其實各具優勢”,在于璐巍看來,如何合作,可以從三個方面考量:第一,共享承保理賠能力,例如,產品、理賠雙方可以互通有無;第二,共享全球網絡,分享全球數據;第三,共享運營服務,基于中外險企查驗查勘能力互補,充分合作。
監管接軌國際,信息共享打造金融閉環
除了企業層面的合作,監管同樣接軌國際。保監會立足我國保險業發展實際,借鑒國際經驗,建立了以風險為導向的償付能力監管框架(下稱“償二代”),基本建成了以“償付能力監管、公司治理監管、市場行為監管”為三支柱的現代保險監管體系。而根據陳文輝透露,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正在研究制定的全球保險資本標準采納“償二代”的成果,對中國單獨分組,設定專門的風險因子。
此外,保監會還舉辦了“亞洲償付能力監管與合作研修班”,宣講“償二代”的理念、框架和技術。亞非保險與再保險聯合體(FAIR)接受“償二代”監管,定期向保監會報送償付能力報告,不斷完善監管體系同國際接軌,助力險企“出海”。
除此之外,王和建議,應探索保險機構與銀行機構在海外信息共享、業務互動、機構共建等方面的銀保合作機制,進一步暢通“走出去”企業的投保渠道,強化保險對“走出去”企業的落地服務能力。對此,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梁志兵也表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建設,加快金融監管部門信用信息的交換與共享,進一步擴大信用記錄的覆蓋面,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和個人均納入到征信系統中,加大對參與“一帶一路”企業和個人金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
看來,在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中,監管“走出去”,打造共享信息閉環,也將成為助力保險公司“走出去”的重要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