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上海期貨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主辦的第十四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在滬召開,在下午的分論壇上,中金所董事長張慎峰在演講中提到,國債期貨市場的下一步工作計劃,首先就是豐富期貨投資者結構,推進商業銀行、保險公司、QFII、RQFII、境外機構參與國債期貨。
目前,在中金所掛牌上市的國債期貨品種共有2個,分別是5年期國債期貨和10年期國債期貨。其中,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在2013年9月上市,而10年期國債期貨在2015年3月上市。
張慎峰介紹,國債期貨上市以來,市場不斷發展壯大,運行良好。首先,成交持倉穩步增長,2017年初至5月23日,國債期貨日均成交約7.03萬手,日均持倉約8.64萬手。第二,期現貨市場緊密聯動。國債期貨上市至今,兩大品種主力合約價格與現貨價格相關系數達到98%以上,期現貨價格走勢高度一致。第三,市場參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而非散戶,機構的日均持倉的市場占比達79.33%。第四,交割流程平穩順暢,風險防范體系運轉良好。
在5月25日上午的主論壇上,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首度提出,金融期貨要引入境外投資者。澎湃新聞記者此前獲悉,第一步將從國債期貨開始。張慎峰說:“目前國債期貨市場參與者主要以券商、資管等交易型機構為主,其持有國債量不足全市場國債余額的8%,導致國債期貨市場價格代表性不足。國債期貨市場亟需引進現貨市場重要持債主體,豐富投資者結構,增強市場厚度和深度,提升市場定價效率和精度,形成準確反映全市場信息的價格信號。”
除此之外,進一步豐富國債期貨產品體系也在計劃之中。
張慎峰介紹,從國際市場看,最有代表性的美國、德國市場中,2、5、10年期國債期貨產品都非常活躍,滿足了各期限債券風險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國5年期、10年期國債期貨風險管理功能日益發揮,在中短期限仍缺乏相應的國債期貨產品,建議加快上市2年期國債期貨,增強金融體系管理利率風險的能力。
2月27日,中金所面向全市場開展2年期國債期貨仿真交易,首批掛牌上市的2年期仿真合約為TS1703、TS1706、TS1709。中金所在當時表示,之所以推出2年期的國債期貨仿真合約,主要是為了完善國債期貨產品體系,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因此從市場需求出發,并借鑒國際經驗,設計了2年期國債期貨合約。
張慎峰提出,將建議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外匯期貨期權市場的建設,各有關機構應當進一步深化合作,推動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匯率衍生品研發上市,推動人民幣對“一帶一路”國家貨幣期權的研發上市。
同時,要加強場內、場外衍生品的協同發展,共同服務于實體經濟。交易所和場外衍生品具有不同的優勢,促進場內、場外市場協同發展,有助于進一步滿足實體企業和機構投資者的風險管理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國債期貨對金融市場有怎樣的作用?張慎峰總結出以下三點。
一是國債期貨為市場提供規避利率風險的手段,增強了債券市場的彈性和韌性。在一級市場,國債期貨有利于承銷團成員鎖定國債承銷風險,促進國債發行;在二級市場,機構投資者利用國債期貨有效對沖現貨市場波動風險。
二是國債期貨發揮價格發現功能,快速反映市場變化,為監管部門提供實時市場走勢信號。準確判斷風險隱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與國債市場的收益率報價相配合,國債期貨采用價格報價方式,價格公開連續,直觀易懂,從而更好地向監管部門和普通公眾傳遞國債市場走勢變化及強弱信號。
三是提升國債現貨市場流動性,進一步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國債期貨上市后,在期現貨套保、套利、實物交割等需求的帶動下,國債二級市場流動性發生積極變化。10年期國債期貨上市一個月,10年期國債現券日均成交就達81億元,比上市前一個月提升了113%。國債現貨市場流動性的提升,夯實了國債收益率曲線編制的基礎,有助于進一步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