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3月監管層在銷售端限制短期萬能險售賣之后,2016年9月再次明確將從產品設計端和投資端獨立賬戶進行細化監管。盛極一時的萬能險漸成業內“敏感”險種。
在監管高壓之下,萬能險規模呈斷崖式下降。據保監會披露的一季度保費收入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險企原保險保費收入15866.02億元,同比增長32.45%。投資型保險占比大幅下滑,其中萬能險同比下降61.24%。
萬能險整改剛結束,監管又擴展到整個人身險領域。近日,保監會再度下發《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規范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
《通知》要求,萬能型保險產品、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設計應提供不定期、不定額追加保險費,靈活調整保險金額等功能。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除了萬能險外,《通知》還明確: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后,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
此外,根據《通知》,保險產品定名、產品說明書以及相關產品宣傳材料中不得包含“理財”、“投資計劃”等表述,保險產品名稱應當清晰明了,突出保險產品責任特點。而保險公司在對產品進行組合銷售的,應在產品銷售和產品宣傳材料中明確告知消費者為“保險產品組合”或“保險產品計劃”。
根據保監會要求,《通知》對新設計開發的人身險產品和市場上的存量人身險產品均有效,保險公司需要在10月1日前,對已經審批或備案的產品完成自查和整改。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保監會政策對一些激進型保險公司打擊還是比較大的,并且保險公司主力產品也將進入全面切換,萬能型、理財型保險產品將退出歷史舞臺。”
值得一提是,《通知》支持并鼓勵保險公司開發的定期壽險產品、終身壽險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消費者身故風險的保障規劃,并不斷提高此類產品的風險保障水平。
長期年金保險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消費者長期生存金、長期養老金的積累,并為消費者提供長期持續的生存金、養老金領取服務。
健康保險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消費者看病就醫等健康保障規劃,并不斷提高保障的覆蓋面和保障的針對性。為特定人群開發的專屬保險保障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支持國家實體經濟發展、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等國家發展重大領域。
《通知》也劃出了“底線”,要求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的保險產品應當符合七條要求。
包括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后,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萬能型保險產品、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設計應提供不定期、不定額追加保險費,靈活調整保險金額等功能。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護理保險產品在保險期間屆滿前給付的生存保險金,應當以被保險人因保險合同約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礙引發護理需要為給付條件。
一位業內人士說道:“事實上,自萬能險被暫停之后,一些保險公司將萬能險包裝為附加險銷售的方法成為規避監管的主要手段?!?/span>
對此,《通知》也明確表示,保險公司違反監管規定開發設計人身保險產品,或通過產品設計刻意規避監管規定的,中國保監會將依法進行行政處罰,采取一定期限內禁止申報新的產品、責令公司停止接受部分或全部新業務等監管措施,并嚴肅追究公司總經理、總精算師等責任人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