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政府從三個層面力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保險業人士為之振奮。尤其是財稅方面的支持,被視為影響國內保險業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其中,最大的政策看點是,市場高度關注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記者注意到,雖然此次會議上沒有明確這一試點的具體時間表,但與以往相關會議或文件中提及該試點時的表述相比,已有明顯變化——之前多用“適時開展”、“正在研究”,而此次明確表述為“加快試點”。
實際上,記者也從業內獲知試點正在加快推進的實質消息。不少保險機構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們一直在做產品、系統、銷售等方面的準備,隨時等待試點啟動。他們認為,今年下半年有落地可能,且初期試點或不限于上海,而是在多個城市同步鋪開,試點力度大于此前預期。
所謂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指投保人在稅前列支保費,在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稅款。由于在購買保險和領取保險金的時候,投保人處于不同的生命階段,其邊際稅率有非常大的區別,對于投保人有一定的稅收優惠,從而拉動個人購買養老保險的需求,也是拉動內需的一個催化劑。
在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看來,歐美類似經濟發展階段的保險業發展經驗顯示,財稅政策是撬動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巨大杠桿,有利于保障型中長期保險需求的持續噴發。
記者了解到,有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曾做過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內部測算:若采用700元的稅優假設,考慮到稅收敏感度及遞延稅現金流變動等因素,在較樂觀的情景下,全國范圍內能夠撬動約1600億元保費收入;在中性的情景下,能夠撬動約1200億元保費收入;即使在悲觀的情景下,仍然能夠帶動約610億元保費收入。
試點落地的意義,也絕不僅僅是推動商業養老保險駛入增長快車道,同時亦利好資本市場。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養老金是各類要素市場的長線資金,不僅支撐了資本市場幾十年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也支撐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目前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均已實現市場化投資運作,隨著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落地,養老金第三支柱也將開啟市場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