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的收成怎樣主要看老天爺,現在不同了。”遼寧省朝陽市波羅赤鎮波羅赤村的農業大戶申明義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2013年至今的5年時間,他每年都買農業保險,自打那以后,無論“風云變幻”,總能鎖定穩定的收入。面對天災,農民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焦慮了。
隨著農業保險的發展和普及,“靠天吃飯”的現象正在逐漸改變。保監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間,我國農業保險保費增長了7倍,而其提供的風險保障則增長了近20倍。
傳統農業保險、農業指數保險以及多種創新型保險正在為農業提供全方位保障;支農支小的保險資管產品和保險產品,讓農民融資不再難。保險正在成為農民收入的“穩定器”,成為農村金融的重要力量。
“過去看天,現在看保險”
幾乎每一場自然災害都會給農業帶來嚴重傷害。
以遼寧為例。記者查閱相關資料數據發現,2013年,遼寧省發生了局地特大洪澇災害,僅撫順市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就達30790公頃,成災面積達到21760公頃,絕收面積9750公頃。2014年,遼寧又遭遇63年來最嚴重夏旱。截至當年8月10日,全省作物受旱面積2429萬畝,其中干枯262萬畝,重旱783萬畝,輕旱1384萬畝。
“地種得好不好看農民,收成好不好則要看天。”申明義表示,過去一旦遇到災害,農民也只能干著急,承受巨大損失;而現在,如果遇到自然災害等問題,保險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損失。正可謂“過去看老天,現在看保險”。
遼寧省朝陽市從2009年開始開展農業保險,經過幾年的實踐,農戶的保險意識不斷增強。到2015年,大田玉米投保面積達551萬畝,投保率達97.45%。“農民切實感受到了保險帶來的好處,所以都愿意投保。”申明義表示。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快速發展,提供的風險保障越來越高。保監會的相關數據表明,2007年至2016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2億元,增長了7倍;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2.16萬億元,10年間增長了近20倍。承保農作物從2.3億畝增加到17.21億畝,增長了6倍,玉米、水稻、小麥三大口糧作物承保覆蓋率已超過70%。農業保險開辦區域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承保農作物品種達到211個,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個領域。
2016年,也是2007年以來農業保險賠付率最高的一年,達到80%以上;這一年,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空前踴躍,以單項保險計算達1.9億戶次,農業保險的保險費收入達到創紀錄的417.12億元,為農業提供的風險保障高達2.16萬億元。
“有了保險,豬價跌時
不必殺能繁母豬了”
在擔心收成之外,農民還有一樣擔心,那就是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太大。趕上價格大跌,即使大豐收,農民也是白辛苦。
“我養了20多年豬,最怕的不是豬生病,而是豬價大起大落。”北京市順義區養殖大戶曹學義對記者感慨到,盡管他養豬時間很長,但仍沒法擺脫“豬周期”怪圈,曾為此苦惱不已。
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大都需要較長周期,市場供應的變化往往要滯后價格變化許多。農民難以踩準節奏,“豬賤傷農”、“谷賤傷農”的情況較為嚴重。例如,諸多養殖戶在豬價下跌時被迫賣掉或屠宰能繁母豬,而一段時間后豬價卻大漲了,因為供應減少了;豬價大漲又刺激養殖戶多養豬,一段時間后豬價卻又大跌了,因為供應增加了。“豬周期”怪圈難破,正是因為沒有找到應對豬價下跌的辦法。
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的出現,很好地幫助養殖戶解決了這個問題。2014年,曹學義投保的每頭生豬獲得安華保險公司92元保險賠償,總賠款額為46萬元。“有了保險賠償這筆錢,養殖場的正常運營問題不大,就不必宰殺能繁母豬了。”他表示,由于有政府支持,投保只需要自己支付很少的部分。他計劃年年都買生豬指數保險。
與傳統農業保險轉移種植業和養殖業中面臨的自然災害、疾病等風險相呼應,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主要轉移市場的風險。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生豬價格指數保險、蔬菜價格指數保險、柑橘價格指數保險等多種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與此同時,隨著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的發展,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不斷創新模式,推出“保險+期貨”保障模式。保險公司為農戶提供農產品價格保險,保證農戶收入,同時,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簽訂場外看跌期權合約進行“再保險”,以充分保障未來可能發生的賠付。在部分項目中,農戶投保后,保單還可以作為投保人涉農貸款申請的資信證明,進一步豐富了金融服務“三農”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