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金融和實體經濟出現失衡已是不爭的事實。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與此同時,非金融機構的資金也在不斷涌入金融和房地產領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朱俊生指出,近年來,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市場大漲使得很多企業家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投機活動中,2016年末,M2與GDP之比突破200%,為全球最高的經濟體之一。與之相對的是,實體經濟資金偏緊、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日益嚴重。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找到適合的金融資金并引導其進入實體經濟,成為中央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國內外實踐證明,保險資金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長期資金提供者。日本主要經濟行業30%的貸款都是由保險資金提供的。”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表示。
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弛進一步解釋了保險資金與實體經濟這種“天然的匹配性”。從融資需求來看,實體經濟所需的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但回報穩定、抗周期性良好。而從投資需求看,保險資金數量大,對投資收益安全性要求高。據預測,到2020年,國內保險業資產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30萬億元。龐大的資金規模需要得到有效的配置,才能實現保險資產的保值增值。
2017年,“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后保監會發布的《關于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大力引導保險資金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
事實上,保險業對實體經濟的投入和支持從未停歇。曹德云介紹,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大致有4種方式:一是通過銀行存款轉化為銀行貸款,對實體經濟進行間接融資;二是通過股票、債券等方式對實體經濟直接融資;三是通過股權、債權、基金等載體對實體經濟項目融資;四是通過拆借、回購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僅從項目投資看,保險資金投資‘一帶一路’5923億元,投資‘綠色金融’5258億元,投資棚戶區改造989億元,投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近300億元。”曹德云說。
不只是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持,保險資金也在探索向更精細、更微觀的領域投入。據統計,目前已經有8家保險公司正在進行28個養老社區的規劃和建設,這些養老社區總投資額接近700億元,將為老年人群體提供33萬張床位,對于民生建設、社會穩定有著莫大(博客,微博)的積極作用。
另一個較為典型的領域,是以泰康資產為代表的保險資管公司正在探索創新的困境投資,即對于處在流動性困境中的企業進行投資或不良資產處置等。這將對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提供直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