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監會發布今年前5月保險業經營數據,上證報記者對比此前發布的數據發現,人身險行業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指標月月下滑。今年1-5月,該項保費數據分別同比下滑52.4%、69%、62.4%、56.7%和46.1%;與之相反,體現保障成分指標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則連續5個月都在同比增長。這“一降一增”的反差,反映出人身險行業在加速轉型。
從5月單月來看,一些公司的具體數據體現得更為明顯。記者統計發現,共有41家壽險公司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指標繼續下滑。其中,安邦養老、和諧健康、君康人壽、前海人壽、安邦人壽、恒大人壽等在內的10余家壽險公司,這一指標同比下滑超九成。
相比之下,有20家壽險公司今年5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超一倍。比如,中融人壽、安邦養老、渤海人壽等增長10倍多。
“此前為了擴沖保費規模,不少保險公司推出了產品期限短、預期收益高的萬能險。然而,負債期限短、資產配置長極易發生資產負債錯配風險。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受人身險新規影響,部分保險公司就大幅度調整保費結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表示,今年下半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下降是必然趨勢,但由于部分保險公司從去年底便開始調結構,預計今年后幾個月,整體下降幅度會收窄。
的確,政策在不斷收緊。繼去年連發兩文件規范保險中短存續期產品后,今年5月,保監會再次要求保險公司開發設計保險產品時,“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有業內人士直言,新規范文件進一步擰緊了萬能險閥門。
盡管中短存續期產品月月“瘦身”,但保監會也并未有所松懈,近日再度重申萬能險快速發展中潛藏著較大的風險隱患,如個別保險公司把產品設計成期限短、保障低的純理財型產品,業務結構嚴重失衡;亦有保險公司把萬能險作為融資工具,激進投資,資產負債嚴重錯配,給公司自身帶來現金流等風險。
對此,保監會表示,將保持監管高壓態勢,強化重點公司監管,推動萬能險有序健康發展。一是強化法人治理、資金運用、產品管理等領域的監管力度,對重點公司實施全過程、穿透式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二是加大違法違規查處力度,對惡意擾亂市場秩序、違規運用保險資金、背離萬能險自身發展規律的行為,堅決查處,決不手軟。三是健全和完善監管制度,督促保險公司轉變發展方式,優化業務結構,引導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