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表示,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將成為下一階段保險業發展的關鍵。下一步保險服務實體經濟要通過產品與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保險的滲透率,分散和轉移實體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并制定出臺實施細則。
提升保險滲透率
業內人士指出,從保險業情況看,隨著保險市場的快速發展,保險資金作為期限長、規模大、來源持續穩定的資金,在經濟金融運行中發揮著十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特別是近些年來,保險資金累計規模快速增大,資金實力不斷增強,保險業緊貼國家戰略、民生建設和行業需要,發揮資金優勢,積極參與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市場的高度重視和認同。
“目前保險業通過經濟補償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的支持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這突出體現在財產保險的保險密度和深度水平都不高,保險的滲透率有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認為,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在于提升保險滲透率,發揮經濟補償功能。保險的首要功能是經濟補償,即集合與分散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風險,高效率地轉移實體經濟運行中面臨的風險,使得實體經濟中的個人、家庭和企業能在遭遇風險時能夠得到及時充分的補償。
朱俊生指出,保險業要繼續立足于保障的根本屬性,為全社會風險管理提供有力支撐。要通過產品與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提升保險的滲透率,拓寬災害損失補償渠道,提高保險對災害損失的補償比例,從而更好地發揮經濟補償的功能,分散和轉移實體經濟運行中的風險。
加大業務創新力度
在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方面,今年5月以來,保監會陸續下發關于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相關文件,明確提出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渠道,促進保險業持續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指出,如何通過改革創新方式盡快將文件精神落地,是保險業當前的重要任務。
在曹德云看來,一是要加大業務創新力度,相關文件中提出的并購重組、資產證券化、債轉股、不良資產處置等業務對保險資金而言仍屬于較新的領域,需要精心設計,穩妥規劃,建立專業團隊,健全制度規則,升級管理系統,強化風控措施,要開拓思路,在主體建設、產品開發、交易結構、風控安排、技術系統等方面積極開展創新。
二是要注重風險控制,新領域隱含新風險,特別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市場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要高度重視風險措施安排,維護保險資金安全穩健運行。
三是要堅持市場化和商業化原則,無論是傳統投資還是項目融資,都要做好可行研究,堅持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確保保險資產保值增值,力求實現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雙豐收。
四是制定出臺實施細則,相關文件提出的許多創新性投資措施都處在原則性和概念性層面,在實際運行中,缺乏必要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監管部門、自律組織和市場主體要深入開展研究,密切溝通合作,根據實際操作需要,或調整現行不適用的制度規則,或制定出臺新的實施細則,促使國家政策盡快落地。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