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六大上市險企上半年保費數據相繼出爐。A股上市保險公司中國人壽(28.31 +0.04%,診股)、中國平安(52.36 +0.00%,診股)、中國太保(34.45 +0.26%,診股)、新華保險(59.48 +0.27%,診股),以及兩家在港股上市的人保集團、中國太平2017年上半年實現保費收入接近1.3億萬元。
太平突破千億 成最大黑馬
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462億元,同比增長18.3%;中國平安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411.49億元,同比增長32.91%;中國人保實現保費收入2791億元;中國太保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631億元,同比增長24.13%;太平人壽實現總保費1008億元,同比增長20%;新華保險則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12.39億元,同比下降13.79%。總體來看,中國平安保費增幅最大,而中國太平將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成最大黑馬。
近年來,在中小保險公司黑馬頻出的競爭態勢下,上市保險公司的發展壓力不言而喻,太平無疑交上一份完美的考卷。上半年,中國太平實現總保費1008億元,首次半年突破千億元大關,集團總資產突破5000億元,管理資產近9000億元。其中,太平壽險原保費收入789.4億元;境內財險保費增速超市場平均;企業年金業務逆勢增長,增速市場排名第一。集團境外機構實現保費共計89.6億元,業務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太平史帶代理保費收入306.8萬美元。
新華墊底 源于轉型
根據安永最新發布的《2016-2017保險業風險管理白皮書》顯示,目前,保險業競爭加劇,激烈的競爭態勢已從第二梯隊擴展到第一梯隊。不過,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資產驅動型保險公司面臨著業務結構轉型的迫切需求,預計保險業還會發生顯著性的格局變化。
其中上市保險公司壽險業務增速高于財險,價值增長特征明顯。上半年,平安人壽、平安養老、平安健康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2265.16億元、102億元、9.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8.67%、10.41%、216.13%。平安壽險的個人業務保費收入2278.3億元,其中新業務保費收入987.6億元。
太保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105.51億元,同比增長34.43%。太保壽險個人客戶業務保費收入1069.5億元,其中代理人渠道保費收入981.72億元。代理人渠道新保業務保費收入364.4億元,期交保費收入352.39億元,占比高達96.7%,保費結構持續優化。
在轉型中的新華保險,受保費結構調整、銀保渠道躉交保費下降影響,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呈現負增長,但是上半年同比下降13.79%的降幅已經有所收窄。
究其原因,與新華保險續期保費增長不無關系。此前,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萬峰曾表示,其要建立續期增長模式,即依靠續期保費增長,推動總保費增長。新華保險要在今年年底基本完成轉型任務,目前,新華保險的轉型發展已經初見成效,但是轉型基礎尚待加強。
科技化是競爭關鍵
上市保險公司壽險、財險業務領先優勢明顯,但這僅意味著上半場的領先,而數字化、科技化、智能化或將成為下半場加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對此,上市保險公司已經形成共識。楊明生在國壽集團上半年經營形勢分析會上指出,要把科技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做好人工智能領域布局,推進智能移動互聯基礎建設,利用智能移動互聯推進金融產品、銷售支持和商業模式創新,組建中國人壽金融科技平臺。
據悉,國壽集團與百度已就人工智能、機器人(20.11 +0.05%,診股)、智能投顧等方面進行了多次接洽,并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車聯網等技術領域開展合作,并將進一步探討共同成立泛互聯網基金等相關領域事宜。
此前不久,中國太保的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2017-2019年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及圍繞創新數字體驗、優化數字供給、共享數字生態三大目標,實施數字太保戰略舉措;打造 C 端(客戶) 、B 端(渠道用戶)、E 端(內部員工)三大數字化應用產品,通過去層級、去中介、去行政化,實現業務模式創新和流程再造。例如,太保壽險向營銷員提供的投保契約工具“神行太保”,已經實現個險新保出單全覆蓋。
與其他保險公司相比,中國平安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更為迅猛,其已在云服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布局,并提出打造更加強大的、開放式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近期,中國平安更是首次全面披露了五大創新科技,包括人臉識別技術、聲紋識別技術、預測AI技術、決策AI技術以及平安區塊鏈技術等。
下半年戰役槍聲已響,期待上市險企們的成績更加亮眼。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