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法集資案件在保險領域時有發生。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確辨別保險業務與非法集資行為?筆者就此采訪了寧波保監局相關負責人。
據介紹,保險領域的非法集資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承諾高額回報。涉案人往往對客戶承諾遠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利息,采取先支付利息、到期支付本金或繼續滾存的方式進行集資;假借保險名義開展非法集資。涉案人虛構保險理財產品,假借辦理“團體年金保險”的名義,或者以投資項目急需資金為由進行集資;代銷第三方理財產品引發非法集資案件風險凸顯。這類案件并不是由保險從業人員主導的,一旦案發,發行第三方理財產品的機構和主犯往往人去樓空;更有涉案人以偽造的單證、私刻的公司印章為工具,出具假保單或者所謂的投資理財協議,以自購的收據或者公司作廢的收據代替發票,騙取資金;不法分子利用職務便利誘騙。涉案人往往利用職務便利以保險公司員工或銷售人員的身份取得當事人的信任,掩飾其非法集資的行為,從而騙取資金。
參與非法集資活動的損失如何承擔?根據我國法律法規,因參與非法集資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而所形成的債務和風險,不得轉嫁給未參與非法集資活動的國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其他任何單位。債權債務清理清退后,有剩余非法財物的,予以沒收,就地上繳中央金庫。經人民法院執行,集資者仍不能清退集資款的,應由參與者自行承擔損失。在取締非法集資活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只負責組織協調工作。這意味著一旦社會公眾參與非法集資,參與者的利益不受法律保護。
公眾該如何識別和防范保險領域的非法集資行為?在保險消費過程中力爭做到“兩查兩配合”,即“查產品、查單證,配合做好繳費,配合做好回訪”。“查產品”就是買保險時通過網上(中國保監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及保險公司網站)查證或者致電保險公司客服人員等方式核實所購買保險產品的真假,不要相信“高息保險”,也不要受“先返息”之類的誘惑。“查單證”,就是繳費后要求銷售人員及時提供正式保單和保費發票,并認真鑒別保險單證的真偽:真保單上有保險公司印章且為電腦打印,不應有人為改動、手寫的地方。“配合做好繳費”就是消費者所繳保費超過1000元時,應選擇銀行轉賬方式或者到保險公司營業場所繳納,不要隨意將現金交給公司人員。“配合做好回訪”就是在購買1年期以上人身保險產品后,積極配合公司回訪。如果購買上述保險產品未接到回訪,或者發現從業人員存在非法集資嫌疑的,可以通過網絡、電話、信件等方式向保險監管部門舉報反映。(原標題:警惕“高息保險”藏陷阱 )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