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中報披露完畢,險資的投資路線圖已經顯現。據記者統計,截至6月30日,險資現身561只個股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合計持股751.66億股,較第一季度末環比增加21.55億股。
從持股數量來看,保險股、銀行股、地產股和非銀金融股等成為險資配置的主要行業。在險資持股數量最多的個股中,保險股1只、銀行股7只、地產股2只。
具體來看,險資第二季度末持股數量最多的是中國人壽,持股數量達193.2億股,市值達5213.5億元(以第二季度末計算,下同);排名第二的是平安銀行,持股數量為96.97億股;第三名為浦發銀行,險資第二季度末新增持浦發銀行13.41億股,持股總數達58.13億股。另外,除上述三只個股之外,其他7只個股分別為民生銀行、工商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金地集團和保利地產,持股數量均超過10億股。另外,險資第二季末共新進和增持了287家公司股票,其中,在非銀金融領域,險資新進東北證券、五礦資本、華安證券、寶碩股份等4只個股。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17年以來,在強監管環境下,保險機構投資回歸理性,“萬能險-舉牌-股票質押”的杠桿投資模式舉牌上市公司的情況不再出現,替代的是銀行、非銀金融機構等股票持倉增幅明顯。
徐承遠認為,其背后主要原因兩方面,一是上市金融機構整體經營業績向好。二是上市金融機構具有現金流充沛、高凈資產收益率、高分紅、低估值、低風險等特征。保險機構投資這類上市公司,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符合保險自身穩健經營的需要,也符合監管層倡導的價值投資理念。
徐承遠表示,在2017年第二季度銀行股持倉變化中,險資持有國有大行數量出現下降,其他類銀行出現增加,反映出后續險資看好業績彈性更大的中小銀行。同樣的情況適用非銀金融持股數量的變化,在整體經濟向好的情況下,上市金融機構風險相對可控,保險機構將追求更高收益的品種。(原標題:保險機構投資回歸理性 險資看好中小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