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太保壽險投資設立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獲得保監會批復。
這并非保險公司拓展健康產業鏈的首例。事實上,從打通醫保理賠通道到接入醫保移動支付,從布局移動醫療平臺到設立專業醫療健康管理公司……平安、太保等保險公司的健康管理棋局正逐漸成型,從“簡單銷售健康險產品”向提供“一站式健康風險管理方案”轉變。
健康險產業鏈新棋局
太保壽險此次擬投資1億元設立醫療健康管理公司,是其豐富醫療健康管理服務戰略的重要一步。此前,太保壽險旗下已有全資子公司太保養老產業投資公司和上海南山居徐虹養護院,另持有長江養老51.75%的股份。專門的醫療健康管理公司設立之后,將有利于推動醫療健康管理服務,并和太保保險業務相互促進。
介入健康醫療領域、延伸健康險產品產業鏈的,不僅是太保。一段時間以來,保、醫跨行業“聯姻”和合作的消息頻頻爆出,保險資本參與醫療健康領域呈現潮涌之勢。
記者統計,目前保險公司向健康管理產業鏈延伸主要有幾種模式。一種是股權投資模式。例如太保投資設立醫療健康管理公司;今年5月,平安集團旗下“平安好醫生”在青島開設了首家互聯網醫院。
第二種是政保合作模式。例如2016年深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啟動了醫保移動支付的試點,平安壹錢包是合作公司之一。
第三種是商保合作模式,例如眾安保險2015年和華大基因合作推出“知因保”。
第四種是在健康險產品上附加健康管理服務,這類模式在保險公司中運用最為普遍。例如平安健康險近期升級“平安e生保”,將“健行天下”健康管理計劃與保險產品相結合。用戶通過平安健康APP購買平安e生保,參加體檢、完成在線測試、跟蹤和提供體育活動參與度來賺取獎勵。
保險公司向醫療健康產業鏈延伸的同時,醫療健康公司也在謀求設立保險公司,例如華大基因擬聯合多家企業發起設立華大健康險公司。
提升客戶活躍度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表示,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積極布局健康管理行業,一方面是因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居民的養老、健康需求日益凸顯,未來民眾在養老、醫療方面的支出將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保險產品本身具有保險保障功能,公司介入健康、醫療領域,將大大延伸保險公司的產業鏈,利于整合資源、反哺保險主業。此外,隨著保險業回歸保險保障,同質化產品的市場空間日漸狹窄,保險公司必須通過差異化服務來提升客戶粘性。
艾瑞咨詢近期發布的《2017年中國商業健康險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務不僅能吸引客戶,提升客戶黏性,而且能顯著降低賠付支出,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健康管理服務的“活客、留客”作用已然顯現。根據中國平安2017年半年報,截至6月底,平安好醫生自建醫學團隊近1000人,外部簽約醫生6萬余人,累計為超過1.6億用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目前在醫療健康生態圈中,平安已構建完善的“患者-提供商-支付方”綜合模式。通過線上“平安好醫生”健康管理平臺加線下“平安萬家醫療”健康服務鏈,全面鏈接醫院、診所、醫生、藥店、體檢中心及其他醫療機構。(原標題:太保壽險擬設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公司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