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09月14日訊 據央視財經報道,中國保監會1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保險機構負責人就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進行了介紹,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已準備就緒,稅延型養老保險產品在設計上將更加注重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指允許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投保人在計算個稅前列支保費,等到將來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個稅,這是一種通過降低投保人當期稅負來鼓勵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一試點將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啟動。
山西證券(002500,股吧)認為,商業養老保險的稅收遞延有助于提振整個保險市場的保險需求,給整個保險行業帶來長期穩定的保費收入,彌補了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不足,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是重磅利好。同時,由于保險資金是整個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無疑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建議關注轉型成功、專一壽險的新華保險,估值偏低的大集團中國平安(601318,股吧)。
東吳證券(601555,股吧)認為,稅遞延養老險有望撬動千億級別增量保費,催化行業估值。目前我國的商業養老保險沒有任何個稅優惠,養老型保險產品(通常為長期儲蓄型)相對于基金、債券、銀行理財、地產等投資方式并無競爭優勢。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允許居民用保費抵扣當年個稅,并將在退休后領取養老金時再繳納個稅,由于退休后收入通常大幅低于退休前收入,該政策通過降低實際稅負的方式鼓勵居民自發進行養老儲蓄,從而降低對政府的依賴。美國IRA(個稅遞延養老賬戶)自1974年誕生以來,規模迅速增長至8.2萬億美元(2017Q1),接近美國GDP的一半。隨著我國個稅遞延政策落地,此類產品有望迎來爆發式發展:假設3000萬納稅人口(財政科學研究所前所長賈康曾于2015年表示個稅納稅人口約為2800萬人)的60%購買,每月可抵扣保費為1000元,預計每年將帶來2000億元左右的長久期增量保費,是保險行業的重磅催化劑。
養老金稅優政策或重塑中國金融市場格局。根據海外經驗,養老儲蓄稅優政策將對我國金融市場格局帶來深遠影響:1)受益于每年千億級別增量保費,預計2027年個稅遞延養老金資產規模可達3.2萬億元,保守假設保險公司每年將從中獲得管理費用類收入3%,則2027年保險業將獲得千億元左右的收入,大幅增厚行業利潤;2)未來國家可通過配套政策引導享受稅收遞延的養老資產在退休后轉化為真正的保障型年金保單(覆蓋長壽風險),行業將迎來規模大于健康險藍海市場;3)銀行、證券公司等資管機構未來或將獲準參與個稅遞延養老賬戶業務(如美國401K、IRA并不限于保險公司);4)每年2000億元左右的高穩定性的長期資金流向金融市場,將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穩定市場作用。建議關注基本面最優的價值龍頭中國平安、養老業務布局領先的中國太保、轉型成效顯著且估值最低的新華保險。
安信證券認為,個稅遞延養老將加快養老體系第三支柱發展。2015年美國養老體系第三支柱IRA持有養老金資產約為7.3萬億美元(占比近1/3),而目前我國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相當不足,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未來隨著個稅遞延試點在年底前啟動,商業養老保險將迎來發展。個稅遞延對于投保人有一定的稅收優惠,從而將能夠拉動個人購買養老險的需求。按照20%的投保率進行測算,未來如果個稅遞延養老方案落地,將為保險行業帶來千億保費增量。建議關注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西水股份(600291,股吧)、天茂集團(000627,股吧)。
招商證券(600999,股吧)認為,中產階級的崛起,疊加稅收的優惠,將加快養老保險體系中“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未來行業保費增速有望再加快。保險業2018年業績無憂,保險迎來三年業績U型反轉,2018年業績增速可達15%,因此3季度保險如出現回調則提供舒適上車機會,同時4季度看內含價值增長、估值切換帶來的15%空間。推薦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壽。
(原標題: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或撬動千億增量保費 催化行業估值(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