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道,在2011年中國十大城市娶老婆的成本排行中,深圳以208萬位居榜首,北京、上海分別是203萬、201萬,其中絕大部分花費用來購買新房。要是以目前的水平計,數值應當遠在這個價格之上。
《21世紀經濟報道》也對不同行業的年輕人做了調查,其中專業服務、廣告傳媒、公關會展成為年輕人單身的重災區,超過半數沒有戀愛對象。而金融、汽車、互聯網緊隨其后。長期加班、頻繁出差和社交圈小成為單身的“三座大山”。
所以也有人說,男士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努力奮斗,在逐漸成熟穩定了之后,再找比自己年輕的姑娘結婚;
還有人說,如果把男女方的條件都分成ABCD四個等級,A男最后一定找到的是B女,B男最后一定找到的是C女,以此類推。后來還有人用納什均衡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雖然有性別歧視和物化女性(男性)的嫌疑,但這也反映出,結婚從來都是一個現實問題。
所謂愛情,是兩個人惺惺相惜,但所謂婚姻,本質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兩種社會關系的結合,或者說社會利益體的結合。
薛兆豐老師曾經有一個觀點:結婚就是辦家族企業,簽的是一張終身批發的期貨合同。既然兩家人合作辦企業,就要他們把各自的資源拿出來,但是資源未必是對等的,發揮的作用也未必相同,兩家人需要共同承擔責任。
不過,人們不愿意結合在一起,真的是因為資源不對等嗎?或者真的如大伙所說,人們不結婚是因為沒有一套房子嗎?
恐怕也未必。
結婚與生育不同,不會直接讓經濟負擔加重。從歷史來看,唐代長安、宋代汴梁的房價,按購買力計算比現在便宜不了多少,但也沒聽說高房價導致結婚率下降的。
而從全球來看,隨著社會發展,發達國家和地區晚婚和結婚率下降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韓國的結婚人數就連續七年呈下降趨勢,而日本的結婚率則連續五年下滑,在2017年創下了自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國家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成年未婚男女的比例分別從29.6%與22.5%上升到34.9%與29.3%。
戚薇在《愛情回來了》里面有一段經典臺詞,也許可以充分解釋結婚率下降的原因:錢我會掙、地我會掃、飯我會做、架我會打、街我會逛。要是有個男人,我還要給他洗衣服做飯料理家務,自己打游戲打得樂呵呵的,我都氣得半死。給我劈腿劈出個聯合國,我還滿世界給他滅小三。把他放進戶口,我都嫌浪費一頁紙不環保。
這應該是絕大多數獨立女性的心聲。
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數據:2016—2017兩年全國離婚案件中,有73.4%是女方要求離婚。
過去詩上說:“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在婚姻關系中,男士總是占據主導地位,而女性則處于依附地位,就連俗話也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很多情況下,婦女出嫁只是選擇了一個長期飯票。
但在現代婚姻關系中,隨著經濟獨立、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女性正在逐漸擺脫依賴的地位。
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生活,無論對于男性還是女性,婚姻都不再是人生的終極要義。人們能夠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說明人的生活更自主、更幸福了。
不過也有人問,如果大家都不結婚,人類社會該如何自處呢?
其實也不用擔心,婚姻和家庭自然能夠帶給人幸福感。也許真的有一天,婚姻制度消亡了,夫妻關系被取代了,但還會有新的關系去維系社會。只要人們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還在感受愛和被愛的力量,就算有1000個理由讓大家彼此隔閡,他們也會找到那第1001一個理由,重新結合在一起。
就像霍金所說:“正是因為你愛的人在這里,宇宙才有了意義。”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