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商報報道,澳中財富中心、松芝廣場、天鵝湖購物中心、新鴻安商城……說到合肥這些鼎鼎有名的爛尾項目,很多市民會發現一個規律,它們都是商業地產。事實上,經過耗時1個多月的調查,也發現爛尾商業地產的數量,遠多于傳統住宅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住宅項目的爛尾原因,多是開發商資金不濟所致,而商業地產的爛尾原因則復雜得多,招商不力、規劃更改、手續不全等原因不一而足。合肥學院房地產研究所副所長凌斌認為,商業地產爛尾,與政府為完成招商引資任務,缺乏規劃脫不開關系。
[爛尾原因]區域商業過密客流不足
作為合肥本地長期從事房地產研究的專家,郭紅兵一直以來都在關注合肥乃至安徽爛尾項目的進展狀況。他剖析了當前商業地產項目爛尾的幾大原因。“第一種原因,是區域商業過量造成的。政務區其實還算好,畢竟消費客流在那,像新鴻安商城等項目的爛尾都有這個原因。”郭紅兵稱,另一種原因是有的開發企業資金實力不夠,對商業地產操盤經驗不足、能力不夠,導致商業地產項目未完工就爛尾,或者建筑建成,開不了業,“像天鵝湖購物中心等項目都屬于這種情況。”
據郭紅兵介紹,第三種情況是項目以前已經開過業了,因為定位錯誤,導致商家撤場、做不下去,比如西環購物中心、博澳麗苑沃爾瑪超市等,都屬于這種情況。“不要單純以為爛尾項目就是沒蓋完的樓,一個商業地產做不下去,成了空巢,我認為也是爛尾項目。”郭紅兵說。
消費環境變化實體難做
合肥學院房地產研究所副所長凌斌認為,商業地產爛尾的原因,與消費環境的變化有關。“不僅是合肥市,整個安徽省的商業地產,消費模式發生變化了。居民消費模式由過去實體店的體驗式消費變成了網上消費,這是商業地產庫存量大、商業綜合體人流量不旺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辦不下去了。”另外,凌斌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導致辦公樓需求不足,辦公樓也租不出去了。
凌斌表示,我國當前商業地產規劃方面還有另外一個問題,“規劃方面要考慮到招商引資,過去的大超、商業綜合體都屬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任務,地方政府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在規劃方面就缺乏了。”
大鱷水土不服效應顯現
凌斌認為,我國當前對商業市場的規劃布局,受到國外商業大鱷的影響太深。當前,國外大鱷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我們對國際商業大鱷的操作模式不是很清楚,尤其對其后期危害性沒有充分認識。”凌斌稱,國外這些商業大鱷進駐中國后,借助自身的品牌影響,把周邊的社區店擠出市場,這種模式在國外比較適宜,但在中國會陷入水土不服,“中國上班族是消費主體,他們沒有時間去大超里慢慢逛,目的性比較明確,要買襯衫就直奔服飾店去,要買水果就直奔水果店去。”“國外商業大鱷在中國關門的情況比比皆是,但他們把自身的退路都想好了。”凌斌稱,國外大鱷利用自身品牌吸引一些大品牌進駐,讓后者交柜臺費、宣傳費、促銷費、廣告費、攤位費等各種各樣費用,“他們利用這些形式占用了各個供貨商、零售商的資金,這些國外商業大鱷一般都是租房,不自己建房,一旦遇到經濟下滑,或者出現虧損狀況,就會撤走,這時虧損的不是這些大鱷本身,而是‘搭上它們船’的那些供貨商、專賣店,大鱷們把風險全部轉移走了。”凌斌稱。
支招
沒有置業經驗買商鋪要謹慎
對于業主置業商業地產,郭紅兵建議,如果市民以前沒有商業地產置業經驗,或者不從事商業零售,不建議投資商業地產,“因為你不懂,你對要置業的項目未來會不會爛尾,能否順利經營,是沒有預判能力的。 ”
另外,郭紅兵建議,要買商業地產的話,一定要綜合考慮多項因素,不能只看開發商、銷售部門天花亂墜的銷售說辭。 “有些商業項目雖然沒有爛尾,但也處在苦苦掙扎求生的境地。 ”郭紅兵稱,過去的“一鋪養三代”的時代早就成了歷史。
很多業主在購買商業地產時,都看重開發商的資金實力,對此,郭紅兵認為遠遠不夠,“不光要看該企業的品牌、資金實力,還要看該企業商業地產的運營過往,有沒有成熟的商業地產操盤經驗和能力。 ”另外,郭紅兵建議,置業業主還要看開發商和運營商之間的關系,以及運營商有沒有較強的商業地產操盤水平,“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
[爛尾后記]開發商不著急政府著急
凌斌說,很多爛尾商業地產,開發商其實并不著急。“現在的開發商拿地,都是商住用地一起的。比如300畝地,規劃200畝是住宅,100畝是商業,開發商是通過住宅賺錢的,這200畝住宅建成賣掉,已經把那100畝商業用地的拿地成本,甚至建造成本都賺回來了,就算這100畝地空著,任其爛尾,開發商也是賺錢的。”凌斌舉了合肥市某一著名樓盤的例子,“他們把住宅賣完以后,商業用地空在那,跟政府談判,說商業環境變化了,我們這商業規劃要改,要縮小體量,或者蓋其他的。”凌斌稱,這種情況很普遍,說明政府部門對開發企業拿地時候的約束不夠。“這些項目爛尾了,開發商一點不擔心,但爛的是我們的社會資源、我們的市容市貌,爛的是那些花錢在這些項目置業的購房者。”凌斌稱,政府著急。“按理說不該是這樣,政府不是商業項目去庫存的主體,主體是開發商。”
爛尾樓被收購防再爛尾
由不良資產處置公司收購爛尾項目,繼續開發的現象,在北京、上海等地屢見不鮮。“賣掉之后能不能持續經營,是個問題。”郭紅兵稱,“如果大開發商把項目接過來建成以后,包裝一下、搞點噱頭,將商鋪、寫字樓賣給小散戶,經營不下去,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爛尾。”郭紅兵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長期的經營策略,能保證這個商業地產在未來10年、20年都繁榮經營下去,這才是真正讓一個爛尾項目“起死回生”。
凌斌則從現實角度來剖析這個問題。安徽有規定,如果一個項目開工了還沒賣,允許更改性質,商業項目改成住宅。開發商如果自持,將項目性質改為創業創新中心,政府還給予稅收優惠等一定的財政補助。
凌斌表示:“唯一大的問題就是商業綜合體,商業綜合體都是‘大盒子’結構,結構設計當初是按照商家的商業布局需求進行的,很難改變性質。”據凌斌透露,我省商業地產的去庫存周期是66個月,5年半的時間。
(原標題:專家剖析高樓大廈爛尾現象 揭示幕后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