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在京召開。全會研究討論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0年)(送審稿)》(下稱《總體規劃》),一致同意將《總體規劃》按程序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
會上,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指出,北京要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與今年3月份《總體規劃》草案公示版的“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相比,此次送審稿增加了“一核”、“一區”兩個新概念。有媒體稱“一區”指剛剛設立的河北省“雄安新區”。5月19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官方微博辟謠稱,雄安新區納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是錯誤解讀,“一核”是指“首都功能核心區”;“一區”是指北京的生態涵養區。
針對上述兩個新概念,澎湃新聞專訪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等六校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教授。楊開忠表示,“一核”是指首都功能核心區,即北京舊城或老城,包括東、西城,是北京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載體,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目前,這一地區嚴重過密,人口密度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7倍,是北京城市功能疏解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央把“老城重組”作為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格局的核心對象。此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突出強調“一核”戰略意義重大;“一區”是指“生態涵養區”,這是首都生態平衡直接的戰略屏障,凸顯出來有利于加強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優先戰略,對打造世界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首都功能核心區:既是政治中心核心承載區,也是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
據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官方微博,本次北京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上討論的《總體規劃》提出的“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城市空間結構,是對北京市域范圍內空間格局做出的規劃安排。
其中“一核”是指“首都功能核心區”;“一主”是指“中心城區”;“一副”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兩軸”是指“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多點”是指“位于平原地區的新城”,包括順義、大興、亦莊、昌平和房山新城等;“一區”是指“生態涵養區”,包括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區、延慶區,以及昌平區和房山區的山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3月份《總體規劃》草案公示版明確,“一主”指中心城區,包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但當時還尚未提出“一核”的概念。
近日,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總體規劃》中的“一核”概念就是此前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提出的“中央政務區”。
對此,楊開忠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對北京的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一核”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其功能不僅僅是政務,還包括文化,它既是北京政治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同時也是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其功能包括政治的國際交往和文化的國際交往。雖然不可能把所有中央政府部委集中到區域內,但適度的集中是有必要的。
北京“十三五”規劃:要推進實施老城重組,優化調整行政區劃
“中央政務區”的概念,最早由城市專家、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提出。2015年11月,他在國際城市論壇京津冀協同發展2015年年會上提出,北京在“十三五”期間最重要的是辦好兩件事,一是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設;二是推動“老城重組”,優化調整東、西城行政區劃,建立中央政務區或首都區。
2016年1月20日,連玉明在北京“兩會”上拿出提案,建議推動老城重組,優化調整東城區、西城區行政區劃,加快建立“中央政務區”。
連玉明提出,中央明確“四個中心”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建立“中央政務區”提供了最好的時機。推動東西城區行政區劃調整,強化中央政務服務功能,弱化中心城區的經濟功能符合中央要求。
2016年1月22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北京市長王安順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6年北京將推動老城功能重組。強化核心區政治活動、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等高端服務功能。
2016年1月北京市第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強調,要優化提升首度核心功能?!笆濉睍r期,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力推進城市內部功能重組。
關于城六區,《規劃》指出,城六區,包括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是首都“四個中心”功能的主承載區、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重要區域,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關鍵區域。要推進實施老城重組,優化調整行政區劃,強化政治活動、文化交流、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等服務功能。
《規劃》還強調,要堅持調整疏解與優化提升并重,集中力量實施東城區、西城區301項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提升項目,推進老城區平房院落修繕改造、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著力提升綜合承載力和現代化治理水平,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