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產是否會一視同仁一起加入到國內變現戰略中來,恐怕才是真正顯示萬達“輕資產”承諾的決心所在。
盡管“輕資產”戰略,王健林在萬達提了很多年。但這一戰略,從未像如今這么激進。繼王健林把旗下文旅酒店業務賣給融創和富力之后,近日又有消息稱,萬達商業旗下南昌西湖萬達廣場等兩項目已悄然易主。
盡管萬達集團迅速做出回應,變賣南昌西湖萬達廣場純粹是誤讀,這是萬達廣場輕資產戰略的一部分。但是,如此密集的“輕資產”戰略,實在是容易被人質疑為是在“清資產”。畢竟,在出售文旅酒店業務之后,萬達廣場已經可以說是萬達商業的核心資產之一。
從首富到資產變現,王健林和萬達的選擇,背后凸顯的是白銀時代房地產企業的困局。事實上,地產企業轉型之難并非始于今日,從萬達商業私有化回歸A股等待IPO排隊,到房地產市場進入政策急凍期,內憂外患之下,作為本就是重資產高負債的房地產企業,萬達的資金鏈壓力或許是由來已久,恐怕不是王健林“賺一個億”的小目標能夠解決的。
根據王健林的發言,萬達商業目前的貸款加債券共計近2000億。盡管萬達嘴上說著不要緊,但是“賣身”的行動卻很誠實。這應該說是萬達“賣身”最直接的財務壓力原因。
風水輪流轉,在互聯網生態沖擊之下,傳統行業轉型之路,如今也算是輪到了曾經日子最好過的房地產開發商。不止是萬達,融創、萬科、富力等等都以行動展現著曾經躺著就能賺錢的房地產企業的轉型抉擇。孫宏斌收購了樂視,很難說沒有試圖在互聯網世界里埋下一道孫氏伏筆的考慮;至于萬科,在代表上一個時代的王石徹底掛冠而去之后,郁亮和他的團隊,已經在積極試圖從開發和銷售轉型成為運營商。
財務之困和行業蕭條,可以說是萬達走向所謂“輕資產”的不得已之選。在互聯網時代,依賴重資產高杠桿的商業模式正在不斷被顛覆。而央行所呈現的告別貨幣寬松的姿態,監管所強調的防范金融風險的要求,也都說明未來在資金層面,對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樓市基本面限購限貸政策短時期不會輕易放松的現狀,尋求輕資產道路,或許是房地產企業在應對環境變化時的一種商業轉型選擇,無可厚非。
但據媒體報道,自2012年5月,以26億美元并購美國AMC院線以來,萬達在海外進行了多筆投資并購,涉及金額(按公開金額計)約2000億元人民幣。萬達是中國企業近年來海外土豪買家中的重要一員,在有關部門密切關注企業海外投資的當口之下,曾一度出海爆買的王健林,也表態重新將投資重心拉回國內。但海外資產是否會一視同仁一起加入到國內變現戰略中來,恐怕才是真正顯示萬達“輕資產”承諾的決心所在。
無論如何,作為中國房地產的標桿企業萬達,它曾經講出了一個商業地產品牌成長的好故事。只是未來不斷剝離既是“重資產”也是核心資產的萬達,在轉型策劃運營的道路上,是否還能達到此前巔峰地位,考驗的就是企業家和管理層的定力和魄力了。
(原標題:萬達持續“賣身”,“輕資產”有多難走?)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