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豪宅的銷售鬧劇,折射出深圳樓市的游戲規則正在改變。
8月16日,華潤深圳灣悅府(備案名“柏瑞花園”)連夜開盤,有信息傳播現場有“2000人排隊”、“隊伍長達3公里”、“3小時售罄”等內容。
8月17日,深圳市規土委緊急澄清:沒有“千人排隊”,沒有“售罄”,市場整體平穩;隨后,深圳華潤也作了相關聲明。
今年以來,深圳幾個因限價而平價開盤的豪宅受到追捧,新房(以普宅居多)均價卻出現了十連跌,市場整體走低并嚴重分化;與此同時,對普宅影響巨大的公共住房和租賃市場將快速發展,正在重構整個房地產市場的供應體系。
去年10月份率先開啟新一輪調控的深圳,和廣州、北京一樣,努力踐行著“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核心調控理念,不管是短期的限價限購政策,還是公共住房、租賃市場這樣的長效機制,深圳都表現積極。
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鋒、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均指出,一線城市都應該建立多元的住房供應體系,發展普通住房、公共住房和租賃住房,以實現住有所居。
隨著住房供應體系的重構,深圳的未來居住圖景是香港模式還是新加坡模式?無論哪種模式,都意味著在整體住房體系中,公共住房和租賃房的占比都將大幅提升。
新房均價十連跌
位于深圳灣黃金區域、最低9萬3、均價12萬的悅府,在限價政策下凸顯出其優勢,受到一批自住及投資客的高度關注。
據深圳規土委南山管理局調查,悅府開盤當日,到訪購房者411人,最終共達成購房意向263套,去化率約75%。
今年截至8月中旬,深圳豪宅市場僅萬科瑧山府、安巒公館、華僑城新天鵝堡二期、悅府二期四個新盤入市,銷售均不錯。
以6月27日開盤的華僑城新天鵝堡二期為例,均價在11萬左右/平方米。據項目售樓人員介紹,開售當天130平米的房型基本已售完,目前只剩下大戶型,整體去化率約為2/3。
被限價壓制的價格是豪宅熱銷的重要原因。據中原地產數據顯示,7月份豪宅均價為9.5萬元/平方米,環比下跌1.9%。
相較于豪宅,普通住宅交易市場則顯得十分冷清。據中原地產數據顯示,7月份新建普通住宅共成交2023套,環比下降31.49%;成交面積為20.3萬平米,環比下降30.39%。
8月天匯城、碧海君庭、依龍華庭、公園花半里以及中糧天悅(樓盤資料)廣場五盤開賣,截至8月15日,整體銷售率只有31%。
在整體限價下,新房均價持續下跌。深圳規土委數據顯示,深圳7月新房成交均價54446元/平方米,環比下跌0.08%,同比下跌4.01%。這是自去年“10·4新政”以來,新房成交均價連續第10個月下滑。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認為,今年豪宅售價相對于以前兩年偏低,所以購買更多。但在政策打補丁的形勢下,未來高價房很難在市場上適銷,因為投資投機和杠桿購房的人群會減少,所以豪宅本身的需求潛力未來并不會特別大。大部分豪宅都存在價位虛高,現在只是在一個價格回歸正常的過程中。
公共住房與租賃興起
除了通過限購限價對樓市進行強制性調控,深圳在長效機制的建設上也不斷發力。在商品房市場之外,補足公共住房這一環,并發展租賃市場。
2016年9月,深圳市成立了人才安居集團,其目的是吸引人才,提供遠低于市場承租價的房子給愿意來深圳的人才。
深圳市計劃向人才安居集團投入現金1000億元作為公司資本金,其中400億元資金已到位,未來兩年內將完成其余600億元資金投入。
在初期市府出資后,人才安居集團后續可通過杠桿撬動6000億-7000億元的資金規模,用于人才住房的全過程一體化建設運營管理。
時隔近一年后,深圳繼續推進安居房和公共住房。8月1日,深圳市住建局起草了“棚改新政”意見稿,根據這份文件,深圳將把一些20年以上的“老破舊”小區劃入棚改范圍,最終用“政府主導-國企實施-公共住房”的模式改造出一批住房,除用于搬遷安置住房外,全部用作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同時,堅持租售并舉原則,合理分配租售比例;其中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所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房只租不售。
更長遠地,根據深圳“十三五”規劃,將建設40萬套保障性住房(含人才住房),其中70%為租賃住房。
上述連續性政策,暗含了發展公共住房和租賃市場兩方面。多位深圳房地產業內人士指出,這是對過去20年以商品房銷售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的糾偏。
王鋒表示,在去年發布的深六條和深八條中,始終在強調多元化的住房供應;而深圳“十三五”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公共住房供應量要大于商品住房供應量。
郁亮指出,1998年我國房改的時候就提出了租售并舉,但是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重點發展了商品房市場,之后沒有迅速調整回來,到現在積重難返,是必須要糾正的時候了。
深圳也是住建部等指定的12個租賃試點城市之一。政策和市場的力量正在推動深圳長租公寓蓬勃發展,很多獨立品牌公寓如YOU+國際公寓、魔方公寓等在深圳已有數個項目。
深圳開發商也是長租公寓的積極入局者。萬科、招商蛇口、金地、深圳控股等本地房企均已進入了這一領域;外來者龍湖,則攜其冠寓品牌,9月份將在深圳一口氣開出6間店,提供數千套房源。
構建多層次住房體系
王鋒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要真正實現“住有所居”,就要使住房供應多元化,建立多層次的住房市場,是樓市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除了商品房,還要發展公共住房,包括公租房、人才住房,以及培育租賃市場。
在深圳的公共住房體系設想中,人才房占比較重。住建局有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深圳市嘗試將人才住房從保障性住房體系分離出來,形成人才住房與保障性住房雙軌并行的公共住房體系。而在人才住房體系中,也分為租與售兩種,并以租為主。
與目前保障房體系中的經適房、安居型商品房不同的是,可售的人才住房不能轉為一般商品房上市流轉,只能被政府回購或在平臺體系內流轉。
人才安居房的供應方也向社會開放,探索多種共有產權。比如鼓勵房企等市場主體參與人才住房建設和運營等,形成政府與企業、政府與人才、單位與人才等多種共有產權模式。這與北京的“共有產權房”頗有共同之處。
若加上已有的廉租房、公租房,深圳市的住房供應體系將形成:廉租房、公租房、人材安居房、安居型商品房、普通商品住宅、豪宅這樣的層次和體系,進一步簡化可為:公共住房(含保障房和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商品房、豪宅體系,其中公共住房的比例將逐漸加大,安居型商品房的比例會縮小。
“保障最低收入人群、實現住有所居是政府的責任。”在深圳一位大型房企董事長看來,合理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應為10:10:50:30的比例。
其中,政府應保障10%的最低收入人群,根據房子租金不能超過最低收入的30%的差,政府提供現金補貼;第二個10%要分成兩個5%,一個5%是人才用房,另外5%是公務員住房,給剛工作的年輕公務員,因為他們收入很低,卻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以及教師、醫生,這些職業應有政府保證其擁有房屋,可以用共有產權或出租房的方式。
中間最大的50%是普通商品住宅,可以推算一下今年有多少人出生,剛需房大概多少,按照其購買力,來推出他們買得起的房子;剩下30%完全市場化,征消費稅、高端消費稅,奢侈稅,有錢買大房子多交點稅就行了。
上述人士指出,要實現多層次住房供應,關鍵要看政府的供地模式是否能跟上,在深圳,也要根據城市更新和軌道建設,相應配置公共住房資源。(原標題:深圳樓市變局:新房均價十連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