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退房令”走過的第七個年頭,央企“退房”仍在路上。2010年3月18日,國資委一紙文書,勒令78家主營業務非房地產業務的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愿意將吃到嘴里的“蛋糕”吐出來,隨著國資委力促央企“瘦身健體”,以及當下趨嚴的房地產市場環境,雖然部分央企已經放棄了房地產業務,但也有企業采取了“先退后增”的做法,他們成為央企房地產業的第三梯隊成員。
記者注意到,目前,就國資委的上述要求來說,中儲股份(600787,SH)等企業仍在“無證駕駛”或急于甩賣,未來誰將接盤,備受市場關注。
國資委要求央企“瘦身健體”
早在2012年,國務院國資委的報告中披露,航天科工等27家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在2011年就退出了房地產項目,未完成房地產項目退出的央企僅有51家。然而,同年,據《中國房地產報》報道,“3·18限退令”后航天科工仍成立房地產公司進行地產開發,上報給國資委的7家房地產公司,仍有不少樓盤在熱銷和規劃中。2015年,航天科工才開始了徹底的整改,截至2015年12月18日,其6家三級企業全面退出了房地產業。
記者查閱各產權交易所網站發現,最近半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等央企都在掛牌出售公司旗下的房地產公司的股權。掛牌和預掛牌的央企旗下地產業務公司在30家左右。
“近期的掛牌轉讓并不是由于‘退房令’的效力,主要基于4種可能性,一是套現;二是理財投資;三是增加現金流,降低負債率;四是整合資源?!敝袊鞘蟹康禺a研究院院長謝逸楓對記者介紹說。
然而,這些不良資產難以尋覓接盤俠,使得央企退出房地產業的這條路走得比較緩慢。一位央企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公司掛牌旗下地產公司,主要是因為國資委對央企要求的“瘦身健體”。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從大趨勢來看,類似企業在傳統地產業務方面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窄,所以對于既有的土地資產,如何進行變現,成為此類企業需要關注的內容。另外,退出以后,是否還可以間接參與類似地產的投資,或成為很多企業不斷思考的問題。此類企業的地產項目退出,將會為大型央企的項目并購創造較好的機會。
部分央企地產業務不退反增
事實上,有部分央企房地產業務出現“先退后增”的情況。
作為我國黃金行業中的龍頭老大,中國黃金集團曾在2011年掛牌轉讓中金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的100%股權,掛牌價格為1億元。當時,本著“以金為主,多金屬發展”的發展定位,中國黃金集團“快斬”房地產業務。但在2013年10月22日,中國黃金旗下子公司中國黃金集團建設有限公司與西安市臨潼區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就推進臨潼新區城鎮化建設展開合作。
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大型央企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儲股份卻在不斷地拓展地產業務。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間,中儲股份在天津總計花費近40億元,獲得了3塊土地,其中一個項目已經處于在售階段。
而中儲股份2016年年報顯示,目前中儲股份在石家莊和南京均有參股或全資的地產公司。
2017年8月11日,中儲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以認購股份的方式向實際控制人-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誠通房地產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所持中儲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及天津中儲恒盛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中儲股份表示,本次關聯交易將進一步做大做強誠通地產,對提升上市公司持有誠通地產股權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就相關問題致電中儲股份公開電話,但未能接通。中儲地產一位管理層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儲在天津拿的地都是公司的倉儲用地,通過“招拍掛”的形式與政府解決了企業自有土地的遺留問題。之后通過“土地變性”,做了一些住宅和倉儲配套。
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認為,在目前央企改革的背景下,這類企業可能會結合央企本身的優勢和民企進行合作,也可能被其他央企收購從而退出房地產行業。(原標題:“退房”路上的央企第三梯隊:地產業務誰來接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