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全國百城房價收入比研究》顯示,上半年,100個大中城市中,深圳房價收入比小幅回落至34.9,但依舊位于百城榜首,比第二名上海高出近3成;上海、三亞、北京、廈門等4城房價收入比均超過22,相對偏高。
房價收入比是指房屋總價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該報告采用的數據來自于各地統計局以及房產交易中心的官方數據。報告同時指出,深圳全口徑下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了部分郊區農民和城中村居民,使得城市收入水平相對偏低,因此房價收入比值存在高估可能。
報告顯示,在發達國家,房價收入比超過6就可視為泡沫區,但由于我國統計口徑等原因,計算出的房價收入比數據不如歐美國家準確。報告認為,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全國房價收入比保持在6.5-7.5屬合理區間。
報告指出,全國10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收入比高于8.9均值的城市共29個,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廈門這類經濟發達的核心一二線城市,其產業發展好、收入水平高、人口吸引力強,外來常住人口比重大,因此,雖然已出臺相應調控政策,房價水平明顯上升后并沒有出現大幅下滑跡象,依然處于高位。第二類城市是珠海、惠州、石家莊等城市群內主要城市,由于貨幣發行量的激增和經濟下行壓力下資產荒之間的矛盾,促使資金以“抱圈取暖”的方式,大量流入樓市尋求高收益,而經濟基礎好、發展后勁強的城市,就成為了資金投放的最好標的,此類城市承接了調控城市的大量溢出購房需求促使房價上漲。第三類城市主要是汕頭、贛州、衡水等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三四線城市,此類城市人均收入較低,因此雖然房價水平不是很高,但房價收入比排名比較靠前。
據分析,上半年惠州、常州、珠海、石家莊、南通等地房價收入比漲幅較大,此類城市位于東部的三大城市群,地緣的優勢使得這些城市受惠于一線城市的經濟和產業外溢,經濟潛力巨大,人口也具備持續導入的基礎,購房需求量呈上升態勢。
樓市政策“抑制投機為主、去庫存為輔”將貫穿2017年全年,樓市總體成交將同比小幅下調,市場回歸理性,全國范圍內房價漲幅很可能低于城鎮人均收入增幅,全年房價收入比穩中有降。另外,隨著樓市的繼續降溫和探底,預計2018年全國房價收入比仍將有所下降。(原標題:易居:預計2018年全國房價收入比仍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