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安定地生活居住,愉快地工作,這才是幸福美滿的樣子。80·90年代,在那個物質條件比較匱乏的年代,50后、60后我們的父輩們大都蝸居城鄉結合部或農村一角,城鎮的規模很小,相信大多數來自小縣城的兄弟姐妹,兒時的記憶中,縣城也只有一條街的繁華而已,過年過節逛個街遇見的全是熟人,抬頭不見低頭見說的就是這個吧。
2000年開始,中國的房地產價格開始了快速上漲的周期: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GDP導向的發展模式、征地費用的水漲船高、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銀行信貸的迅速擴張,種種因素導致了這十多年多來中國的房價不斷刷新了國人的認知。2007年的時候我們驚嘆于,房價太高了吧,2012年的時候我們又驚嘆,房價怎么可以這么高,等到2016年,我們更驚嘆于,房價都這么高了,居然還能更高。不管怎樣,房價刷新你的認知是一定的,而且將不斷刷新,因為貨幣在不斷貶值,房價不漲就是跌,同時城鎮化尚未結束。
房價的列車一往無前,雖然人們上車的地點(時期)不同,但大部分人還是上車了,上車的人望著還在車外追著車跑的人,那個舒坦,只有上車的人才知道。上車的人跟著列車經過房價的一個又一個高峰,早已把沒上車的人遠遠地甩在后面,這樣的列車以一二線城市開的最快,甩別人最遠。七八年前砸鍋賣鐵在北上廣深買房的人,大家都覺得不可理喻,現在的大家都覺得七八年前的自己才是傻子一個。六年前家里一個親戚小孩在上海的大學畢業后,父母砸鍋賣鐵,把縣城房子賣掉一套,剩下一套做抵押貸了30萬,加上所有的積蓄在上海買了一套當時3萬一平的房子(當時應該不算偏),花了將近150萬首付,貸了200萬貸款,我們都覺得他們家一家子都瘋了吧,然而現在人家房子漲到600萬,雖然還有100多萬房貸,但是又怎樣,才一百萬房貸而已,一點不用緊張。
很多年輕人在北上廣工作了幾年,喊著要逃離北上廣,其實未必是工作不如意,也未必是吃穿用物價太高,除了住,在大城市物質生活絕對是豐富多彩的,主要原因還不是因為在北上廣沒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如果一畢業你爸媽就給你在上海買了一套房,你還要逃離北上廣嗎?北上廣不就是你的家嗎?還逃離什么呢。當然這其實還是傳統理念,一個來自小城市非官二代非富二代的青年,在北上廣深工作幾年,就想著要有房子,為什么這么早就要有房,世界上大部分發達地區的房價都不是給年輕人準備的,既然選擇在一線城市發展,房子應該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否則只會成為你的羈絆,近期各地政府頻繁出臺的租售同權等政策,上海政府拍賣純租賃用地已經能說明一定問題了,國家并不鼓勵剛畢業的年輕人買房。當然了,如果你的父母可以支持你在一線城市置業就另當別論,那就不羅嗦趕緊上車要緊。
說了這么多,本人試著從以下角度分析,什么時候買房最合算,去哪里買房子最有升值潛力。剛才說了,房價的列車帶著乘客攀越了一個又一個地高峰,但是高峰過后總有平原吧,就像我們從東部出發去西部旅行,總體海拔是升高的,但是還是會經過較長的一段華中平原,甚至還有四川盆地,所以買房的時候先看一看列車所處的環境,是平原還是山坡,是上坡還是下坡,你可能會說我怎么知道是什么坡,其實這個很好看,看國內時事新聞報道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如果某一段時間內各地政府密集出臺限購限售等政策,那就是山頂或者即將下坡,因為房市過熱了,政府在控制。如果政府出臺公積金優惠政策,銀行首貸利率打折,那就是上坡前的平原。政府的目標是房價平穩增長,這是政府保證社會安定的必須要做的事情。政府的政策,畢竟是官方的,話也不好說的太直白,說要去庫存,肯定要給政策,意思就是說趕緊去買房吧,這邊要清倉大甩賣了。
還有就是看銀行,這十多年來,房貸利率打折打的最厲害的是2009年,最低的房貸利率是基準利率打7折,當時的基準利率是5.94%,打完折是4.185,%,放到2017年就是3.43%(這個利率銀行幾乎無利可圖,也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利率了),與公積金貸款的3.25%已經很接近了,所以你看,2009年左右大量置業的人現在都發了。為此我做了一張歷年銀行基準利率的折現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最近10年有兩個時間點是最好的購房時機,一個是2008年~2009年,另一個就是2015年~2016年,而這兩個時點又恰恰是銀行房貸利率最優惠的時候,又同時是央行貨幣增發的關鍵年份,實體企業的老板在這兩個時間點可能還有更深的體會,這兩個時間段同時也是實體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信貸從業人員最深刻的體驗就是這兩個時間段是不良貸款冒出來最多的時候,這些都是巧合嗎?當然不是,我們從宏觀經濟層面稍作分析,眾所周知,投資、出口、內需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撇開出口從國內來看,投資和需求是兩家馬車,要保證跑的差不多快,投資快了怎么辦:去杠桿、去產能、提高融資成本;消費多了怎么辦,消費多了是好事,巴不得多呢;投資慢了怎么辦:四萬億、八萬億就來了,消費少了怎么辦:你叫老百姓買啥好呢?大部分人不愁吃不愁穿的,手上拿筆錢閑,那就鼓勵你買房吧,給政策,利率優惠,首付降低,買房的錢都到開發商手里了,開發商拿著錢又買了地,政府才能拿著賣地的錢繼續搞基建投資,才能拉動下游產業和老百姓就業,大家就又有錢了去買房了。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央行現在不玩基準利率了,從2015年至今,央行再也沒有調整過基準利率了,看基準利率這招不管用了,這是為什么呢?1:有其他玩法了:逆回購、SLF(業界將其稱為“酸辣粉”),這表明央行的利率走廊機制初步形成。2、利率市場化進程達到一定程度,銀行利率定價機制逐漸成熟,這從今年5月以來,各大銀行不斷上調房貸上浮比例就可以看出來,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加息。所以什么時候買房最合算,問問銀行的朋友房貸容易不容易做,利率上下浮多少就知道了。從一年的時間來看,年初買房最合算,銀行的任務指標大部分會在一季度完成,該放的貸款一季度就放完了,等你慢悠悠地10月份跑去貸款,就是你求著銀行了,而且價格還沒得談(利率)。
然后就是在買哪里房子的問題了,是看品牌嗎?還是看價格?看高層還是多層?看容積率?統統都不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只要看地段,別的都不要,不差錢的繼續在一線城市置業,有錢的在二線城市或者東部發達非省會城市,有點小錢的在一些小而美的三四線城市,至于具體買在城市的哪里,主城區、副城都可以,配套齊、學區好,或者可預見的配置齊、學區好。價格不要太離譜,放心大膽買。(原標題:談不完的情懷,停不下的房價)